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二级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前身是历史系,为顺应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于1985年创建,并于同年招收历史教育专科,1989年历史教育专业本科招生。现有历史学人文教育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和欧美文化研究所、陈独秀研究所。在校学生1200人。2004年4月,历史系更名为人文与社会学院,学院随之由景色秀丽的菱湖之滨乔迁到风光旖旎的大龙山麓。
学院定位
学院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转变实现教育观念为导向,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来提高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科研和教研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秉承和弘扬“知行合一,德识双修”的系训,奋力开拓,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育人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能力强、素质高、功底厚、适应面宽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0余人,其中专任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27人,査昌国、李传印、李义中、董根明、程曦教授在各自研究的领域皆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学术成就
出版著作20余部,在CSSCI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资料室专业藏书25000余册。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接近1/3,一直稳居安庆师范学院文科各专业之首。学生科研成绩亦很突出,省级刊物以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自办刊物《史苑新丛》、《潜流》、《路》和《皖江社工》等。1998年3月我院成立的龙睛读书社培养学生读书志趣,既有力地推动了本院乃至全校的读书活动,也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品牌专业
我院三个本科专业中的人文教育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是安庆师范学院品牌专业。2000年开始四届综合文科班实验,2004年在教育部教改项目文科综合试验班的基础上设立,同年获安徽省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学校人文教育专业建设,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彰显“文化育人”办学特色,通过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专业建设的先进性;通过“三个融合”,实现专业课程的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贯通;通过强化人文实践,实现专业培养的地方性、综合性与复合性的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系列教学成果。2006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人文教育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专业负责人汪青松教授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专业团队入选国家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人文教育专业国家教学团队教授和名师荟萃,在人文教育专业授课的教授12人,副教授近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现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思想史》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主持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3项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并主持多项省级社科规划项目和教研项目。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人格健全的综合型文科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优化整合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文史哲融会贯通的专业素养,既能胜任中学语文、政治、地理、历史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又具有在科研、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安庆师范学院品牌专业历史学专业为我院传统专业,也是我院的拳头专业,现有教授5人,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思想史》、安庆师范学院重点课程《中国思想史》、安庆师范学院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与《版本目录学》、安庆师范学院优秀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安庆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专门史和重点扶持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和教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格中学历史教师,兼顾培养适合于社会文化工作的史学工作者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高教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拥有专职教师1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外聘教授2人。2007年,《社会学概论》列为安庆师范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社会工作专业列为安庆师范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援助服务中心等,与地方有密切联系。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管理能力,能在社区、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卫生等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和公益性团体机构以及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具备初步从事科研的能力,又能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学生在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天柱山导游风采大赛、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均取得佳绩,首届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该专业正在积极申报旅游管理本科。
学院优势
经过多年的办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面向未来,在专业学科建设上,我们提出了“做强历史专业、突出人文教育专业示范性、拓展社会工作专业、做活旅游管理专业”的构想;在教改方面,进一步加强新型课堂的构建,发挥“人文教育”教改示范专业的优势,围绕专业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教改、交流等活动,继续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精品课程
中国思想史
本课程组现有教师 7 人,课程负责人査昌国教授,课程组成员有李传印教授、方朝晖教授、程曦教授、董根明教授和王国席副教授、金仁义副教授,全部为高级职称。在学历上,博士研究生 4 人,本科生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占总人数的 57% ;这种职称与学历的分布情况,表明本课程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强。教师队伍中 45 岁以下教师 6 人,占总人数的 86% ;平均年龄为 43.1 岁,年龄结构合理。在师资配备上,主讲教师 6 名,辅导教师 1 名,教师与学生比例为 1:42 ;师资整体素质高,充满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课程组教师科研力度不断加强,以科研促教学,成为中国思想史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课程组成员已在国家重点级、国家级、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总结多年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我们逐渐改变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和教师一言谈的教学方法,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活动相结合、教师精讲和师生讨论相结合,关注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课程组教师教学效果普遍在良好以上。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是安庆师范学院综合文科和人文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文科和人文教育专业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通识型人才而设立的高师综合文科专业。2000年8月,安庆师范学院申报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教育部立项批准。2000年9月,学校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专业新生中选拔58名学生开办综合文科实验班。本着“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三基为本,综合拓展,活动创新”的综合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在四届综合文科实验班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人文教育本科专业,2004年该专业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入选国家教学团队。《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上述教学项目的申报成功发挥着基层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课程是在原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著名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吴东之教授是该课程的奠基人。吴东之教授是解放初我国较早研究中外关系史的开拓者之一,由他主编的《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在国内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被评为院级重点扶持学科,学科负责人为董根明教授。通过八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1999年被确定为系级重点课程,2000年初被评定为院级重点课程,同年底通过院优秀课程合格验收。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组教师先后开设的主要基础课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通史(近代部分)、史学概论、历史教学论、马列经典著作选读等,此外还有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近代史学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安庆与近代中国、陈独秀研究 、公共关系学等10余门选修课程。 近年来,课程组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不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法灵活多样,特别是课堂讨论的力度加大,授课教师分别在不同班级先 后举办过“马克思与近代中国”、“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等专题课堂讨论会。通过讨论,拓展 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组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常抓科研、教研,近三年先后在《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档案》、《中国教育报》、《社会科学战线》、《史学月刊》、《历史教学问题》、《探索与争鸣》、《中华文化论坛》、《安徽史学》等十几家国家重点级、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 表科研、教研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程负责人: 徐伟民
发展前景
敬德敷文,勤业乐群,人文与社会学院一直注重师生人格的养成,构建人的成长、成才、成功良好平台。我们坚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同仁的黾勉工作,生机盎然的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今天多美好、明天更灿烂。
学科规划
人文与社会学院
学科及硕士点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十一五”重点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实际,特提出学科及硕士点建设规划。
一、学科发展思路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院系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工作,我学院一贯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进行中国思想史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明确方向,锻造梯队,打造精品,提高层次”的学科发展思路,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二、学科与硕士点建设目标
1、到2007年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思想史),两个院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两个院重点扶持学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文化史),并申报“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两个硕士点。
2、2009年申报“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两个硕士点;
3、在2007年学科建设基础上,整合梯队,以“历史学硕士”授予权为目标,力争于2009年获得突破;
4、学科的具体目标:每个学科形成两个以上的稳定方向,至少必须具有2名教授,外聘1到2名教授,2名博士,副教授以上教师不少于4名,必须有10到15个研究项目,有30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若干专著或教材,获得省级以上若干奖励或专利。
三、现状分析
我学院现有历史学、社会工作和人文教育三个专业,分属于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教师研究领域学科跨度较大,但历史学专业实力相对集中,形成了一定的优势。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方向的学术梯队,世界近现代史学术队伍建设也初具规模。各方向学术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也日趋合理。现有师资和学科建设成就,为各学科进一步建设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整体科研实力稳步上升,仅专门史学科组成员近三年来即发表了80余篇省级以上的论文,其中国家级以上有20余篇,自2002年以来共独撰或参撰著作12本。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1项,省教育厅项目10项。
尽管我们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少。各学科方向须进一步凝炼,学术队伍尚须进一步加强整合与优化,使之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更为合理;发展规划中的学科学术队伍尚显薄弱,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缺乏;各学科科研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层次。
四、措施与步骤
1、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明确学术队伍建设方向和步骤。学院将把学术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和硕士点建设的重点来抓,在专门史学科队伍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各学科队伍。整体要求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而富有层次,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1)已建成的重点学科要提出更高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凝炼学术方向,使各学科的内部分化与整合趋于合理且具有层次感,力争成为学校乃至全省高校中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具备示范性;
(2)初具规模的学科要求至2007年内在职称、学历上有较大进步,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发展。
(3)各学科队伍建设分两个阶段、各有重点逐步进行,第一阶段至2007年,以完成两个硕士点的申报为目标,对现有各学科采取力度不等、方式不同的投入和建设,为下一阶段建设准备基础;第二阶段至2009年,以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最高目标,重点加大对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学科队伍建设,扩大对历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的支撑。
2、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到本学院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本学院长期的中心工作之一。本着“做强老专业,办好新专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学科建设和硕士点申报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一是争取在历史学专业专门史学科引进1至2名对口教授或博士,世界史引进1名博士或硕士;社会工作专业引进2至3名硕士;二是加大对现有师资的整合和培养,逐年有选择、有目的的鼓励和选派教师进修,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攻读高学位。
3、强化责任意识,确立责任制度。
(1)、明确各学科,尤其是第一阶段重点建设的各学科带头人,拟以查昌国、李传印教授、程曦博士为专门史学科学术中坚;以徐希军博士和董根明副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学术中坚,并拟引进对口教授或博士加强该学科的学术力量。对各学科的中坚人物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以体现本学科的特色并保持其稳定性。
(2)、初步规划对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教师提出适当而可行的科研指标与具体任务,对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与级别、专著、教材等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到人。通过对每位学科成员进行加压加量,推动学科和整个学院的发展,形成特色,形成影响。
4、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积极外聘客座教授,加强横向联合,内聚实力,外借影响,努力提升学科学术水平,扩大影响。
5、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图书资料建设,为开设研究生课程和进行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研究申报各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计划,充分利用相应学科领域的成功经验,由副教授以上人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做好研究生学习课程的开设准备工作;加大资料购置力度(预计总价值30万元左右),建设具有相当水平的培养研究生的机制与条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21:56
目录
概述
学院定位
师资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