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安农大(AAU)”,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 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首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历史沿革
省立安徽大学时期
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安庆成立。安徽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是李顺卿(南京金陵大学林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植物学博士。)
1929年2月1日,安徽省政府召开第77次委员会会议,决议通过《安徽省立大学组织大纲》,确定由文学、理学、农学等七院组成,各院设若干系;实行学分制,视各学院课程之性质,分别确定学分;学生的毕业年限,以四年至六年为度。
1929年7月,安徽省政府聘请王星拱出任安徽省立大学校长。王星拱到任后,提出了安徽省立大学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目标。同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制定《校务会议规程》,制定《安徽大学学则》,实行学年兼学分制。
1930年6月,安徽省政府任命杨亮功为安徽省立大学校长。杨亮功到任后,按照教育部要求,将安徽省立大学易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并修订学校组织大纲。
1935年夏,农艺系对外招生,录取19人,备选2人。聘冯紫岗先生为农艺系主任兼农场主任、聘贺俊峰先生为农艺系教授。经断续7年的筹备,农学院宣告成立,从而开启了安徽高等农业教育新的篇章。
1936年夏,农学院增设农业经济学系,招收新生25名,备取6名。新聘教授5人:冯紫岗先生、颜纶泽先生、陈兆骝先生、徐曰琨先生、施华麐先生(下学期来)。成立农作物、农业经济、病虫害研究室,筹设土壤肥料研究室。1937年夏,开设林学系,首次录取25人,备取2人。至此,农学院预定三年完成三系的计划完全实现。
困境中办学
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华,局势维艰。1938年夏,日军逼近安庆,学校决议西迁。师生避六安、迁金寨、走汉口、退重庆,辗转流徙,经费断绝,继续办学已成无望。1939年夏,省立安大宣告停办,农学院遂告夭折。
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由教育部直接管辖。
1949年,安庆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管委接管安徽大学。
1949年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安大校舍全部被淹。10月,奉中共中央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与那里的省立安徽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安徽大学。
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转发政务院的决议案:“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1954年4月,根据省政府决定,农学院迁往合肥办学。
1968年11月25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安农下迁滁县、凤阳农村办学,并要求学校15天内搬迁完毕。1968年12月6日下迁后,全员师生经过1969年4月、1969年6月29日、1970年2月和1972年3月多次探讨后,安农才先后确定办学体制,即学院设总院——位于宿县紫芦湖,下设滁县和凤阳两个分院。
1978年4月,时任党委副书记、老红军张靖武同志与7名党员干部联名上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要求归还安农在合肥的校舍、土地。6月23日,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罗瑞卿将此上报。6月26日,时任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亲笔批示:“同意。”
新时期发展
1978年10月,安农人踏上回迁之路,并于同年的11月18日,在校大礼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回迁合肥暨78级新生开学典礼”。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6月1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金寨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该班学制2年,大专学历。1985年首届招收林学、蚕桑2个班学生,于9月23日正式开学。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是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大专班,首开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办高等教育之先河,最为重要的是,由此拉开了“大别山道路”的序幕。
1994年4月22日,学校进行院系体制改革,对原有系科、专业进行整合,实行校院系体制。成立5个学院、17个系(所),构建了校、院、系3级管理体制和质量监控体系。次年3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安徽农学院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
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7月26日,对学校的院系科、专业进行调整,经过成立、更名、撤销一系列改革后,成立16个学院、1个教学部,标志着学校由原来的校院系体制向校院体制转变。
2011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
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13年入选安徽省首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2014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
2018年,获批一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9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项目;11月6日,牵头成立的“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成立。
2023年7月17日,成为亚洲农业科教创新联盟首批成员。
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在合肥正式揭牌。4月15日下午,庐江县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落户合庐产业新城。9月29日,安徽农业大学桐城小花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在桐城市农业农村局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现下设18个学院(部),开设64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现有ESI前1%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安徽省高峰学科4个。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有在职教职工2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402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858人,占专任教师的61.2%;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007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53人、省级人才228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自2012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形成了“‘四位一体三链协同双向联动’科教产教融合培养农科研究生的安徽范式”,本成果培养高质量农科研究生55368人,集成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5216项,解决了粮食等产业实际问题3755个,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3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大力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质量,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努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获批“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获教育部批准与加拿大湖首大学合作举办林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省唯一的“南南合作”农业外语培训基地。该校外国语学院自2010年以来,先后承办了七期农业农村部“南南合作”农业法语、英语专项培训和十三期安徽省“南南合作”农业英语专项培训。
2015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下发“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的通知,安徽农业大学与清华大学等其他11所院校接受委托,满足蒙方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培养优秀人才。
2024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与长丰县合作,通过校地共建、青年乡村共创营等手段,开展大学生乡村共创,以青年之名助力乡村振兴。4月30日,安徽农业大学与明光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会商会议在明光市召开。双方通过校地共建科研平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质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人才交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和支持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和研发场景落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库(圃)”、1个安徽省实验室、11个省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级智库等7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1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
科研成果
“十三五”以来,截至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主持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课题42项,国家基金479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69项、社科奖14项,选育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220个,授权发明专利1435项,在CNS子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6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项。
2022年,学校获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项,其中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7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均创学校历史新高。立项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列第3,在全国农林类大学中位列第8。连续三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术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2546平方米。截至2023年,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67.2万册、电子图书137.2万种、购买中外文数据库55个,共享中外文数据库77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8年以来,连续两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A刊扩展版。2024年3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荣获首届安徽省“十佳科技期刊”荣誉。
截至到2024年5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书生数字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是安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茶叶科学、动植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林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水产科学、生物学、土壤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科学、园艺学、食品科学、农业机械工程和智能化、农业信息等学科的科研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为农业以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教学、研究和产业开发部门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及管理和决策部门工作者提供前沿的科学研究信息。
该期刊连续多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贝塞斯达》(CSA:Bethesd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安徽农业大学校徽整体外形为双圆形,颜色为绿色。中间的圆形代表地球,寓意团结有朝气,下方由安徽农业大学英文(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缩略词AAU并列构成一本打开的书籍,寓意用知识托起地球,用知识迎接未来。校徽内有舒同先生所写的“安徽农业大学”校名,字体为白色。1928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字体为绿色。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为英文校名,字体为白色。
校旗:
安徽农业大学校旗旗面主色为绿色,主体内容为白色校徽校名横向组合,校徽位于左侧,“安徽农业大学”“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两行文字居于校旗的横向中心线,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和视觉传播力。
精神文化
校训:脚踏实地
释义:“脚踏实地”是一则汉语成语,语出《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这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称赞司马光从小立志成为历史学家,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编纂《资治通鉴》,做事不浮夸,认真踏实。“脚踏实地”最早是对做学问方面追求的最好诠释。
校庆日
安徽农业大学校庆日为每年的10月20日(公历)。
社团文化
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
安徽农业大学爱心社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之一,现有会员四百余人。25年来,爱心社一直以“呼唤爱心、关爱生命、奉献爱心、扶弱助残”为社团使命,致力于在校内外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爱心社的使命不仅是口号,更是社团成员们携手并肩、努力奋斗的方向。2023-2024学年,爱心社取得了无偿献血优秀组织奖、蓝信封优秀社团合作单位等荣誉。
校区情况
老校区
蜀山校区(老校区)是主校区,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东、北两边跨长丰南路和霍山路,西跨一环路,南跨长江西路。加上规划中的安庆西路连接史河路,肥西路连接长江西路,学校用地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十一块。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新校区
2024年4月15日下午,庐江县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落户合庐产业新城。
新校区主要聚焦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生物育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创意文化等领域,涵盖前沿研究院、高能级研究平台、学生社区、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智慧校园系统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各类配套设施。项目力争年内启动建设,预计到2035年新校区在校生规模约3万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安徽农业大学地处合肥市中心城区,交通便捷,环境幽雅,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学校具有南门、勤政楼、红楼等民国时期建筑。2012年6月第一教学楼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在第一教学楼大门东侧建立了省级文物保护标志。
第一教学楼(勤政楼)
作为历史上安徽大学拟从芜湖迁到合肥新校址的第一座教学楼,是与独立建院的安徽农学院同步诞生的,距今已有67年历史。第一教学楼兼具苏联式建筑风格和徽派建筑风格两种特点。屋顶是青瓦木屋尖顶结构,室内地面为水磨花石,做工精细,这是徽州韵味。其楼体平面规矩,强调中心对称,立面造型渐次升高的形体,内部空间高大,整体规模较大,设计建造质量优良,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大礼堂
安徽农业大学大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20世纪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礼堂类建筑,大楼共两层,平面呈“凸”字形,整幢建筑采用平屋顶,檐口为挑檐形式,主色调为灰色,整体形象庄重大气。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