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 C. Chen & S. F. Yin)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通常较矮,高10-40厘米,叶宽阔。鳞茎卵球形,直径约2厘米。花一般单生,暗紫色且伴有白色斑,或白色伴有紫色斑(或方格状),苞片3-4枚,罕见2枚。蒴果长3-5厘米,具翅,每个蒴果含种子120-150粒,花期3-4月,果实5月下旬成熟。
形态特征
植株通常较矮,高10-40厘米,宽阔,是区别于其他贝母的主要特征。鳞茎卵球形,直径约2厘米,由多数鳞片组成,鳞片一般6-9枚,罕有12-20枚,肉质,狭卵形或狭卵状披针形,呈莲花座状排列,外瓣较大;叶6-8片,最下面大多对生,长12-14厘米,宽1.5-3.5厘米,上面叶轮生或散生。
花一般单生,暗紫色且伴有白色斑,或白色伴有紫色斑(或方格状),苞片3-4枚,罕见2枚,花梗长1-2厘米,花被片几乎等大,近矩形,长4-5.5厘米,宽约1.5厘米;雄蕊6枚,雌蕊1枚,花药茎生,柱头裂片长4-6毫米;蒴果长3-5厘米,具翅,每个蒴果含种子120-150粒,花期3-4月,果实5月下旬成熟。
产地生境
野生分布于中国安徽金寨、霍山、舒城、六安等县的山区;多生于海拔300-1500米的山地丛林中。喜阴凉湿润气候,伯炎热,畏强光,耐旱耐寒,忌渍。发展生产的适宜区在这个霍山县的漫水河、佛子岭、长岭、六化坪,金寨县的梅山、青山、南溪、双河、燕子河、舒城县(晓天、河棚)、六安县(东河口)等山区。这一区域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温度11.6-15.4℃,无霜期210-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400-1800毫米,适宜其生长繁殖。
繁殖方法
整地做畦:在选定的田块上均匀铺上一层鸡粪或猪粪,每亩施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10千克,1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5千克、敌百虫粉1千克(拌细沙撒)。翻耕后暴晒,敲碎土块,按畦宽1.3米开厢整成龟背形,四周开好排水沟。
播种方法: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精耕细作的畦面上按行距10-14厘米开深3-4厘米的横沟,株距4-8厘米,将安徽贝母种茎摆入沟内。栽时按种茎大小分别采用单瓣和切瓣繁殖;长形贝瓣可横切,圆形贝则可直接分瓣。后覆土与畦面齐平,喷上丁草胺再稍加压平,再盖草保湿和防雨水冲刷。
栽培技术
间套作:安徽贝母生长期短,但在地里的相对时间较长。故可在安徽贝母种入土后套种浅根作物,如萝卜、雪里蕻、水白菜等,这些作物在12月下旬前后即可收获(此时皖贝还未出苗或刚刚出苗)。收获套种作物后,即给安徽贝母施越冬肥。
追肥:春季要人工除草,清沟沥水,摘花打顶。夏季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水,坡地浅灌,田间放水跑灌或设置喷灌,雨后特别是暴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水。出苗后,每月追肥1次,亩施稀薄人粪尿750千克或雨天撒施尿素5千克。
采收加工:5月中、下旬安徽贝母叶枯黄时,选晴天小心挖取安徽贝母地下鳞茎,除去茎叶、须根、泥土,洗净晾干,再用硫磺熏菾10小时,即取样检查,用小刀将鳞茎横切成两块,在切口面涂碘酒,若断面变白,即已熏透;若断面呈蓝色,尚未熏透,应再熏蒸。熏后晒干或烘干,筛去杂质,密封包装即可。
病虫防治
灰霉病:在3月下旬发病前喷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也可用腐霜灭绝按说明对水,每隔10天喷1次,共喷3-4次。
黑斑病:该病雨水多时易发,防治方法与灰霉病相同。
金针虫:该虫主要危害鳞茎,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可用5%土氯粉处理土壤或用130烟叶液浇根,进行毒杀。
主要价值
安徽贝母是安徽省独有的名贵中药材品种。该药具有开郁散结、清热、化痰、止咳、镇喘等功效,对人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有疗效。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参考资料
安徽贝母.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5: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