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城隍庙
福建省兴建的城隍庙
安溪城隍庙是福建省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城隍妈。庙宇原建于县治东(城关富民街安溪县实验小学内),今有旧庙与新庙各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富丽堂皇,香火四时鼎盛,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均有较大影响。
简介
一千多年来,安溪城隍庙历尽沧桑,几经修葺,几经重建,几经迁址,现存建筑为清初遗物。 据史料记载,位于城关富民街县实验小学边的安溪城隍旧庙,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五月二十八日,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四月十五日竣工。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邑人陈贞德重修;成化八至十五年(1472-1479年),知县谷延怡、吴英再修,典史蔡珍增建后堂三间;嘉靖十八年(1539年),知县殷楘、典史邹奇重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庙宇毁于倭,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知县蔡常毓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谢宸荃重修前后殿宇;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戎式弘重修,知县曹鑛续修;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知县曾之传新建后堂住持方丈室;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何隆遇铺砌拜亭前石坪;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庄成重修。
旧庙 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规模为 五进四天井。大门外有水井一口,泉甘水洌,供民汲用。大门内一进左右有连接盖顶的两房,中留人行通道,如果两房间铺以木板,则可作为朝北内向的戏台。步过大门,即达庙内大埕,埕两边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阴,让人感受清凉爽气。二进为两厢,分立塑像,其左厢为稽查、考功、赏善三司,右厢为速报、地狱、罚恶三司,其塑像魁梧雄伟,令人敬畏。三进为正殿,前含拜亭,后连寝舍,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式,抬梁架,彻上露明造;殿外有盘龙石柱,雕琢精巧,灵活壮观。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为透孔金饰圆形棂窗,雕梁画栋,庄严瑰丽;殿中供奉城隍伯主正身,座后则立有高大的城隍伯主镇殿塑像,黄袍金冠,端庄严肃,令人肃然起敬。殿堂外翼有东西两厢,各有宽阔走廊,其东厢吊挂大钟一口,钟下塑直符使者,后立护法韦驮、阳判官;西厢安架大鼓一面,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阴判官。两廊有门通第四进大埕,厅上奉城隍伯主及夫人并坐塑像,俗称城隍妈厅。厅后第五进为僧舍。整座殿宇庄严大方,绿瓦盖顶,屋檐翘脊装饰以双龙抢珠,衬以人物、花草,五彩鲜艳。庙中挂满溢美楹联和匾额,更显殿宇之古朴,令人崇尚。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兵团副团长邱秋星派兵进驻安溪城隍庙,城隍伯主正、副身塑像被迁出,暂奉祀于县城北街隘子头民舍,其余诸神塑像被拆毁。民国32年(1943年),因官方基建,隘子头城隍临时庙宇需拆迁,由承建者另行择地于北门桥边建一厅两房及下落作为庙宇,并于同年迁入。1953年,城隍伯主正身迁入东岳寺东厢奉祀,并于1985年又迁入东岳寺檀樾祠奉祀。1958年和1986年,旧庙的第一殿和第五殿先后被教育部门拆建为宿舍, 今旧庙的建筑物仅存二至四殿。1988年12月,安溪城隍庙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1月16日,在旅居新加坡侨亲陈美英女士倡议及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择地于东岳寺东侧,依照原庙规制,兴建安溪城隍新庙,并由陈美英女士独资兴建一至三殿。新庙重建工程于1992年1月5日完工。此后,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两地侨亲捐资续建四、五殿,继而又有诸多分炉及信众陆续捐建配套设施。
安溪城隍新庙与东岳寺并肩联臂,为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兴建,南北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第一殿面宽五间,辟三门,檐口辉绿岩龙柱,门堵、窗棂分别以青白石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双狮抛球、狮凤牡丹、松鹤莲荷、竹鹿等图案,屋架构件,如吊筒分别透雕花竺、垂莲、嫦娥奔月、吹箫引凤。第二殿为城隍殿,重檐歇山式,彻上露明造,穿斗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前加拜亭。一至三殿内诸神像,均仿旧庙体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分别面向三圆棂窗,八爷、九爷伫立两旁。三殿为城隍寝殿。四殿为罗汉殿,奉祀观音佛祖。五殿为释迦殿,奉祀三宝世尊。全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飞檐翘脊,飞金走彩;雕龙刻凤,巧夺天工,其势更胜旧观。1999年1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城隍庙竖立文物保护标志。
安溪城隍庙历史悠久,现存有诸多文物古迹。珍藏庙内的城隍伯主之印,据传系宋代皇帝所赐,玉质方形,边长7.5厘米,高5厘米,印文为“敕封清溪显佑伯印”繁体篆书,印座上雕有一头上有“王”字纹的卧蟾蜍,寓赞安溪城隍解理阴阳、灵显威赫之意。新庙门前挺峙的一对辉绿岩龙柱,原为旧庙所立,系出自前代名匠之手,神龙驾雾,精雕细作,维妙维肖。庙内现存“示谕”、“造船碑记”两块古碑刻,立石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由知县夏以槐撰。“示谕”碑长44厘米,宽70厘米,碑文为“安邑敕封显佑伯城隍尊神,理阴赞阳,每年季春,士民仿效古礼,设醮迎傩。”《造船碑记》碑长210厘米,宽110厘米,记载当年为解决每年春斋醮迎傩之资,置造溪船两条,自泉州运盐至安溪,并免收税费,“取其余息以为醮费”。
城隍新庙的拜亭有一副古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传说安溪城隍伯主自宋代以来,由于曾为宋太后治愈顽疾,得帝赐御龙袍,又是邻近原五大县(即南安、安溪、晋江、同安、惠安)的保护神,护佑百姓免受旱、涝、风、虫、兽灾之苦,因此两次受到朝廷敕封,宋帝赐金冠、龙袍、玉印,褒封显佑伯;清道光皇帝敕赐“钦加普护清溪显佑伯”圣旨一道,而全省其他县份的城隍却无此殊荣,是为“八闽第一”、“五邑无双”。
古往今来,风流名士有感于安溪城隍庙之灵秀,大发豪性诗情,留下不少名匾佳联。有明张瑞图题的“阴骘下民”,清知县叶绍芬题的“燮理阴阳”,黄宅中题的“是梦觉关”,李钰题的“保我黎民”,庄成题的“真英灵”等古匾;有明进士 秦钟震作的“为恶不灭,祖宗有馀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祖宗有馀殃殃尽必昌。”清状元庄俊元作的“功德秀河山,前龙津,后凤麓,十八里归依福地;声灵昭纶 綍 ,东阳钟,西鳄鼓,第一长詹拜公门。”清庠生陈子瑞作的“神所凭依将在德;尔于幽独毋自欺”、“看彼世人诡谲心肠,莫怪此公吐舌;睹斯色相黑混面目,真令我辈惊心”等古联,也有“赏惩善恶因果有报;燮理阴阳判断无差”、“善恶报应,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进庙来,先自问平日所行何事;归家去,莫忘记今朝俯首通诚”、“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孽镜高悬,善心人不妨当头一照;影衾多愧,恶念者应怕有物潜窥”、“善恶到此难瞒,不必阶前多叩首;瑕瑜从来了彻,岂容台下细摇唇”、“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省悟;孽镜曾悬台上,但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等诸多劝善对联。
历史上,官府均十分重视安溪城隍每年的春巡之事。清代,恭迎城隍,设醮(一种祷神的祭礼,后专指僧道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盛典,热闹非凡。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月,安溪知县夏以槐特立“示谕”碑。历年设醮之日,规定在上年腊月十六日在神前掷杯奉准,翌年二月初二日贴出文告,把日期昭示全县,规定不论晴雨都要设醮,次日迎傩(古时驱逐疫鬼的仪式)。每年做醮完毕撤坛,当夜12时由4位首人恭请清溪城隍伯主整顿衣冠坐上8座交椅。翌晨5时左右,由首人鼓吹恭迎出庙。城隍出巡路线为:从东门出,沿河沟、山边到祥云渡,行至凤山黄氏祖墓(俗称状元墓),再按原路回到祥云渡凤池庵设帷幕安奉(注:今路线为:东出山门→凤山路→八三一路→祥云路→深内→县制药有限公司→凤山黄氏祖墓→返回→深内→凤池庵)。到10时至11时之间,庙关起大门,庙内所有官曹衙役、兵马差事(均须以人装饰代替),以八、九爷领头,按序排班行进。由4个首人拈香侍候,主持僧人负责点名。点毕,整队环厅绕行,再大开庙门吆喊而出,与仪仗和大鼓吹、八音、台阁、戏阵排成纵队,出西门迎接伯主进城巡游各街、巷、县衙、儒学、校场(今路线为:凤山路→八三一路→祥云路→深内→县制药有限公司→凤山黄氏祖墓→返回→深内→凤池庵→迎接城隍伯主进城→祥云路→新华路→城关南市场→河滨路→茶叶大酒店→城关医院→文庙广场→县外贸公司→凤华制衣有限公司→河滨北路→凤声路→新安路→凤山路→城隍庙)。古时候,仪式十分复杂。当队伍行进至县衙门口时,县令均摆好香案,亲自顶礼迎接;当队伍行进到南门巷口时,全队稍停,清溪城隍伯主换上法衣帽(即法官服装),然后由仪仗队排驾,鸣锣开道,鼓箫齐鸣,4个首人随八、九爷及城隍伯主入孔庙绕泮池一周;然后下南校场(刑场),主持僧人身穿袈裟、手带法器随行,到达校场时,即挥动手中法器摇铃,呼叫有冤之魂准予前来鸣诉;队伍绕行一周后,乃出场与等候在一边的民间大鼓吹、戏阵等队伍取县城街道巡游。巡游队伍一般于当日下午3时左右方进庙卸驾,再由主持僧人就四街各定若干人选,逐一进行投掷卜杯,获准杯者为明年新首人。此后,进行新旧首人交接礼仪,晚上再按路线巡游,由新首人负责工役、火把、灯笼,一般至夜10时许结束。
传说中,清溪城隍十分显赫,灵验非凡。清乾隆版《安溪县志》有三处记载:一是“正德上章执徐(庚辰年,1520年)春仲甲申,吉水龚公令安溪之四月,忄心(悯)兹邑民,久罹虎患,乃焚文于城隍之祠,矢神必获。越翼日乙酉,果戮其一;越三日戊子,又戮其一,民胥神之。”时教谕邹鲁曾目击其事,特作《戮双虎赋》。二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二十八日,蔡寅率众数千突至安溪,正欲攻城,忽见有甲骑自东门出。蔡疑有援兵至,遂惊退。时共以为城隍显灵,邑令李钰大书‘保我黎民’匾额,并识其事于庙。”三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十一日,县民陈福挟仇将田主王益让杀死于后塘陇地方,屡审,坚不承认。邑令庄成斋戒沐浴,具牒亲祷于城隍神。翌日,带犯赴庙复讯,冤魂忽附于犯妻黄氏身上,向伊夫历历质证,并将凶器指出。福始俯首无辞,案乃定。观者无不称异。庄令题匾于庙,以纪其事。”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国,派出飞机轰炸安溪县城。人们发现天上有二只老鹰与飞机对垒盘旋。飞机投掷诸多炸弹,县城群众却无一伤亡。日机飞走后,城隍庙法事人员发现城隍公、城隍妈神像满脸汗滴,顿悟老鹰是城隍公妈的化身。消息传出后,各街头群众自发举行“犒众”之仪,敬献黄豆,寓意为神兵提供子弹,或让神明洒豆成兵,抵御外侵。
灵应昭昭,惠及四方。晋江沿海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清溪城隍显圣保佑渔民”的民间故事。传说约百余年前的一天,晋江有200多艘渔船出海捕鱼,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小船,船中站立一位老汉,大声疾呼:“我乃清溪显佑伯主,特来指点汝寺,即刮台风,渔船须从速调头返航。”当渔船全部进港内后,大暴风雨突至,渔船安然无恙。为此,渔民中广泛传着“清溪城隍显威灵,警报台风事是真。渔船返航安无恙,众夸伯主保渔民。”的歌谣。自此,泉州、晋江、石狮、南安等沿海的民众除设坛崇祀清溪城隍伯主神位外,不少人还时常到安溪城隍庙焚香敬奉,祈求平安获福。不少地方还设立分炉,敬奉清溪城隍。
新加坡也广泛流传有清溪城隍显灵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南进入侵新加坡。有一次,日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新加坡各地,各处一片废墟,而民国17年(1928年)自安溪分炉至新加坡的城隍伯主五舍公城隍庙之所在地,却丝毫未受到飞机的轰炸。因此,当地华侨、华人对安溪城隍伯主更加虔诚奉祀,并先后在韭菜芭、杨桃园构筑两座雄伟壮观的清溪城隍庙宇,至今仍香火鼎盛。而两地城隍庙每年组团到安溪城隍庙寻根,谒祖进香,祈求安溪城隍庇佑之举也成惯例。
安溪城隍庙历经千年兴替,蜚声鹤远,著称海内外。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将香火带入台湾,嗣后分炉到台北、台南、高雄,直至全岛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台湾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庙分炉222座。新加坡亦有韭菜芭城隍庙和杨桃园城隍庙等分炉。自清代起,安溪城隍庙在晋江、南安、泉州、石狮等地有70多处分炉分别立庙供奉,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亦建有诸多分炉。每年各月,特别是五月二十八日城隍诞辰日,海内外信众均组团至安溪城隍庙进香、朝拜,参观访问,有效地增进海内外及海峡两岸情谊,促进历史宗教文化的交流。
1994年10月,安溪县人民政府将东岳寺、城隍庙划归凤城镇人民政府管理,并建立东岳寺、城隍庙园林管理处及文物保护管理组,秉承爱国爱教、奉献社会的宗旨,积极提高城隍庙的文化品位,先后新建一批配套设施等,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城隍宗教文化在闽台文化交流和对外联谊中的积极意义,努力把安溪城隍庙建设成为一处民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一座联系海内外爱国人士的文化桥梁、一扇展现安溪侨乡现代文明风貌的窗口,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信仰城隍是一种以传统历史文化为深刻社会背景的文化现象。安溪城隍庙在闽南、闽台、东南亚均有分炉庙宇,在弘扬传统文化及对台、对海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增进两岸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等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交通资讯
公交:北门街下;1路 39路 3路
附近地标:前孝悌巷;中山公园;泉州市委党校;
地址;长途汽车;泉州—安溪专线车;
参考资料
安溪城隍庙.清水祖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0: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