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良堡位于福建三明大田桃源东坂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进驻堡内。被喻为“东南布达拉宫”。
建筑简介
安良堡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使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显气势非凡。反映客家迁徙历程的电视剧《大南迁》在此拍摄取景,央视《发现》等栏目多次到安良堡录制节目。
主要功能
安良堡是一座防御设施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村中堡垒性建筑,呈不规则半圆形,正门左右墙体上分别建有15栋悬山式顶结构的木质廊屋,自上而下似鱼鳞般重叠,平时用来储存粮食,战时可做“避难所”。
安良堡内的走马廊。这是土堡的典型特征之一,所有的土堡几乎都有畅通式走马廊,可以在堡墙上自由穿行。
安良堡内注水孔却暗藏玄,如果遇到土匪,堡内的人们从楼上顺着注水孔,将滚烫的热水、热油往下倒,便可烫伤土匪。注水孔的另一功能是,如果土匪用火烧大门,注水孔就起到消防栓的作用。
从安良堡的最高处的瞭望堂看出去,堡外的情形一览无遗。前低后高的结构使土堡很立体,便于观察防御。安良堡由低而高阶梯式依山势而建,整座土堡前低后高,前后落差达14米,蔚为壮观。安良堡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防御性土堡,土堡墙体周边布设射击孔,可四面御敌,不留死角。
保护价值
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广西围拢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近年来,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至福建土堡发现地大田等地实地考察,为构筑奇特、防御性强烈的土堡而震撼。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