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元(1936年6月-2023年7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
汝州市寄料镇泰山庙村。中国曲胡大师,生前系
河南省曲剧团二级演奏员,
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人物生平
1936年6月,宋喜元出生于河南省
汝州市寄料镇泰山庙村。
1954年在陕西三原参加“郑州市新生曲剧社”(河南省曲剧团前身)。从师钟国顺学拉曲胡。
1959年宋喜元赴京汇演《赶脚》、《风雪配》等节目。中国唱片社曾灌制其曲胡独奏“大起板”。
1974年,宋喜元参加河南省独奏、独唱、音乐调演,获演奏一等奖。同年又参加全国独奏、独唱、音乐调演,被推选参加国庆节演奏。
1979年赴京会演现代戏《逼婚》一剧,获优秀伴奏奖。
1990年,全省戏曲会演,获曲胡伴奏一等奖。
2022年9月,参加《梨园春》特别节目——“喜迎二十大 好戏看中原”河南戏曲名家演唱会。
2023年7月7日凌晨四点,曲胡大师宋喜元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7岁。
河南省曲剧团二级演奏员、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要成就
宋喜元在曲胡结构改革上多有造就,多次受河南省轻工局、河南省工艺美术公司以及郑州乐器厂的好评及奖励。
1956年郑州市戏曲会演获曲胡伴奏二等奖。同年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获曲胡伴奏三等奖。
演奏特点
宋喜元演奏的音乐以“细腻、流畅”而著称,并能使音乐“强而不噪,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在戏曲伴奏中,对于剧情的“悲欢离合”和人物的“喜怒哀乐”,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弟子学生
宋喜元先生的弟子学生近50人,遍布全国各地。总政、海政、空政和中央乐团都有他的弟子和学生操琴。其中梁献军、
张付中、
秦润欣、吴灿江、郑文献、李云香、贾金池等成为挑梁琴师。
梁献军
河南汝州人,曲胡演奏家,国家一级作曲,河南省曲剧团特聘作曲,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曲胡系客座教授。1999年发行作曲并演奏的国内首张《曲胡VCD专辑》,此后相继推出《中国曲胡》VCD专辑、中国曲胡《教学与欣赏(四碟)》、河南曲剧名段《伴奏与欣赏(四碟)》等优秀作品。
张付中
青年曲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
河南省曲剧团乐队队长,主奏琴师,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首席曲胡。多次在省级戏剧大赛中荣获优秀音乐伴奏奖,并于2005年成功举办“张付中曲胡独奏音乐会”。
秦润欣
河南偃师人,国家二级演奏员。1983年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音乐专业(曲胡),荣获河南省第四、五、六、七、九届戏剧大赛“伴奏奖”,2001年出访新加坡表演曲胡独奏。主要伴奏作品有《五福临门》、《李豁子离婚记》、《
阿Q与孔乙己》、《吕不韦》、《婚姻大事》等。
人物故事
四指奏曲胡
宋喜元是个喜欢动脑筋,爱琢磨事儿的人,他发现前辈们在拉曲胡时只使用左手的食指和无名指,而中指和小拇指只是陪衬。他想,拉小提琴是用四个手指,为什么拉曲胡就不能用四个指头呢?于是他参照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大胆尝试用四个手指演奏曲胡,事实证明用四个手指演奏曲胡,更加轻松灵活,运用自如,音乐的旋律和韵味越发饱满生动、悠扬婉转。
宋喜元打破几代曲胡老艺人二指演奏的传统技法,独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四指演奏方法,让曲胡演奏技巧得到极大的突破和升华,对曲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抢来的伴奏
比起前辈们,宋喜元有文化,懂理论,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有更高的境界。因此他的演奏富于变化和创造,能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他说:“琴师玩的无非是7个音符,就看谁玩得巧妙,玩得高明,要把死的音符变成活的,首先要掌握好音质、音准,强、弱、快、慢,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优秀的琴师在伴奏时,要注重突出一个“伴”字,不能喧宾夺主,卖弄自己。要为剧情服务,为演员服务。”他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托、包、引、补、填等伴奏技巧,为演员伴奏时,能够巧妙地为演员包腔托调,与演员配合默契,达到唱伴合一,相得益彰。名角主演们逐渐领略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开始青睐他,对他的伴奏情有独钟。有故事为证:1975年春,河南省“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
王秀玲在郑州市中州剧院为两会代表主演《逼婚》,
张新芳在工人文化宫为两会代表主演《陈三两》,两位主演都提出非宋喜元伴奏不唱。一个人两家要,而宋喜元又无分身之术,一时成了难题。当时的宣传部副部长于大申说:“演员们都想要宋喜元伴奏,这说明琴师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啊!”为了不影响演出,于部长在演出时间上作了调整,王秀玲主演的《逼婚》提前演出,而张新芳主演的《陈三两》则推迟演出,并派司机用专车接送宋喜元。
曲胡改革家
曲胡的演奏特点是“揉、打、滑”巧妙结合,其音乐特点是次中音,表现力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可以伴奏,又可独奏。宋喜元认为要想更好地发挥曲胡的演奏特点,就应该在曲胡的制作工艺上有所突破和改进。传统工艺的曲胡存在一定的弊病。原来的丝弦弹性和韧性较差,易断,音质和音准都不太好。1965年,他利用拍摄戏曲影片《游乡》的机会,经
珠江电影制片厂介绍,亲自到广州一家琴弦厂,将他使用的曲胡的丝弦换成钢弦。起初,一些前辈们极力反对,认为钢弦不包腔,把握不住音准。而宋喜元则坚持包不包腔,根本原因不在于使用什么弦,而在于弦和弓子的搭配是否恰当,以及演奏技巧等因素。过去的曲胡艺人为了加强音准便在手指头上下功夫,用力摁弦,结果经常把手指拉出血口子,演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宋喜元认为把握音准的关键在于摁弦和持弓的配合。他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弓子上使用的马尾毛以300—350根为最佳,多了少了都不行。弓子架所用的竹子不可太硬,要柔软些,这样演奏时,马尾和弓子并用,演奏效果超乎想象。后来,他又借鉴小提琴的弓子,把曲胡弓子改成可以调节松紧的活动弓子,使演奏更加得心应用、游刃有余。
宋喜元在他60余年得演奏生涯中,始终都不是一个单纯得演奏艺术家。曲胡工艺的改革创新一直是他的另一追求。把丝弦改为钢弦,把死弓变为活弓,可以说是曲胡工艺方面史无前例的革命。另外,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码子,他都反复研究试验,直至满意为止。退休后他又发明了一种可以拆卸组装的“便携式曲胡”,取材讲究,制作精美,既是品质纯佳的乐器,又是非常美观的工艺品,已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舞台伉俪
宋喜元为人刚烈耿直,嫉恶如仇,这种禀性,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回有挫折坎坷。尤其是文革时期,遭受打击迫害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纯粹艺术家的个性,纯粹的性情中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活林黛玉”
王秀玲是著名的曲剧大家。当年秀外慧中,风华正茂的名角王秀玲,恰如一枝娇艳的牡丹,又似一株优雅的芝兰,她那超凡脱俗的美女加才女的风采和气质,曾经令多少男儿为之倾心。谈及他与夫人的一世情缘,宋喜元颇为得意地说:“有人开玩笑,问我咋把王秀玲勾到手的。我说是用弦子勾的。如果不是我拉得一手好弦子,她能看上我?说白了是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我们俩一辈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都是谈戏,谈艺术。
宋喜元和王秀玲这对艺术伉俪是戏曲界有名的恩爱夫妻,情深意笃,琴瑟和谐。宋喜元说“我们俩一辈子都在谈恋爱,天天都在谈恋爱。”此话虽有戏谑调侃之意,却也说明他们互敬互爱,地久天长。
著名诗人
王怀让作诗赞曰:“妇唱夫随真合鸣,连理相依相为荣。天长地久一成语,为君而成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