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尔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临床肿瘤学家
宋尔卫,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于广州市,临床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经历
1970年4月,宋尔卫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88年—1995年,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5年—2001年,担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普外科住院医师。
1997年—2000年,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9年—2001年,担任德国埃森大学(Universitaet Gesamthochschule Essen)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2002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转攻RNA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4年,晋升为哈佛大学讲师;同年,全职回到中山大学工作。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0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3年,入选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担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12月,中山大学医学部正式成立,宋尔卫院士任医学部主任。
担任职务
九三学社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宋尔卫擅长乳腺癌根治手术,包括乳房切除术、保乳的根治性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以及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主要从事乳腺癌早期诊断,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对家族性乳腺癌和血清蛋白指纹图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乳腺癌的微创治疗和生物治疗,包括RNA干扰疗法等的研究。
宋尔卫在中国国内早期开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并发现保乳术保留的肿瘤微环境组织对后续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他围绕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分离鉴定了重要促癌细胞因子的受体,揭示了微环境的免疫调控新通路;发现了长非编码RNA(lncRNA)参与肿瘤微环境细胞信号传导的新功能,丰富了免疫微环境信号调控网络的机制。这些系统性创新成果为靶向肿瘤微环境及针对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
根据2021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网站显示,宋尔卫发表SCI收录文章119篇。2003年3月,宋尔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据此整理成的论文,被《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全球10大科技进展之四,进入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他还主编了《RNA干扰的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及《小分子RNA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根据2021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网站显示,宋尔卫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研究成果先后被评选为“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和“200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人才培养
宋尔卫认为,一个人珍惜韶华的最好方式,便是积极探索与努力思考。“创新来源于对前人研究的传承,也植根于扎实的基本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立意高远,敢于追梦,在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勇攀医学高峰。”他认为,出色的医生必须是临床医学科学家。
宋尔卫指导博士生于风燕
提出“肿瘤生态学说”
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经宋尔卫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宋尔卫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对肿瘤干细胞领域和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海白玉兰谈家桢生命科学发展基金会评)
宋尔卫在乳腺癌基础研究和外科手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21:5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