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佛塔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佛塔俗称“王澄塔”、“王澄堡塔”、“半截子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处寺庙废址内,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
历史沿革
宏佛塔建于西夏时期,具体建造时间无相关文献记载。
清朝雍正年间(1923年2月—1936年2月),宏佛塔维修过一次,至此之后,二百多年来再未曾修过。
由于地震和风雨的不断剥蚀,至20世纪90年代前,宏佛塔已经塔顶塌圮,塔身倾斜,残高仅余28米。
1984年,在文物普查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先后聘请了中国国内古建筑修缮专家祁英涛于倬云等来到宁夏,专家们在自治区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对这座残高28.29米的古塔进行了仔细的勘查。
198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开始对宏佛塔搭架勘测绘图,并请西北冶金勘测工程公司宁夏勘测工程队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测和塔的倾斜度跟踪测量;同时多次邀请国内古建专家姜怀英等实地调查,研究处置方案。
1990年,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宏佛塔取得测量、拍照、录相等详细记录后,于同年7月开始逐层落架拆除。
1990年7月17日,在逐层落架拆卸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在刹座天宫内发现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
1990年9月底,完成拆除工作。
1992年9月底,宏佛塔修复工程完工,历时三年,耗资近百万元。
建筑特点
宏佛塔高近35米,是一座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它造型奇特,是由从上面下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古塔建筑复合而成:下半部分是三层八角阁楼式塔身,为佛教中的小乘教流行的建筑形式,上半部分是覆钵形喇嘛式塔体,为佛教中的喇嘛教流行的建筑形式。
宏佛塔下部三层八角形叠涩檐和倚柱柱头与平座,皆用阑额、普柏方、上施一斗三升跳简单铺作分隔的楼阁式塔身,其营造法式是宋制;上部则是由十字折角三层束腰座与圆形四层束腰座、座上筑饰有叠涩线脚的复钟形塔身、上承带圆形相轮的十字折角束腰座塔刹三部分组成,是接近印度窣堵坡的藏传佛教建筑形制,而塔身粉装彩绘的图案色调,也是藏密艺术的反映。
建筑格局
塔基
塔基平面呈正八边形,每边与塔壁平行,青砖铺地,条石镶边三级而上。
塔身
塔身为三层八角楼阁式建筑,通高三层,约25米。每层由塔壁、塔檐、斗拱、平座组成。平面呈正八角形,三层塔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每层三间,有上下两重檐,均以迭涩出檐。下檐迭涩牙砖12层,出檐一米左右,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粗壮浑厚的砖雕斗拱,塔棱的转角处饰有一组斗拱,均系一斗三升的仿木结构,在塔檐八个转角处装有木质角梁,下挂铁质风铃,三层共挂风铃24个。上檐三层选涩砖,出檐较短,檐下每面和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一升的砖雕斗拱。第一层高4米,南面辟有券门门高2.4米,宽0.95米,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花、鸟等图案。
塔刹
塔刹,安置于三层塔身之上,它是一个完整的十字折角覆钵式塔体,总高度为16.69米。宏佛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塔身和塔刹高度大致相等,这是宁夏众多佛塔中独特的结构。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其基本形制是一座较大的喇嘛式塔。刹座平面采取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次收缩。刹身呈宝瓶形(或称覆钵体),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就在这里,拆卸时发现了一个上小下大,中间有方孔的砖砌槽室,槽室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原塔顶为桃形攒尖顶,南边大半已残塌。现修复后为带盖宝葫芦铜顶,宝盖直径达三米,塔顶高三米。
塔室
塔室是厚壁空心,壁厚三米。据说塔室的地面中心原有一口井,水清而甘甜,常年喷水不断,专供塔寺内的僧侣和香客们饮用,现已不见踪影。宏佛塔砌塔砖是方砖(37厘米x37厘米x6.5厘米)和条砖(37厘米x18厘米x6.5厘米)两类。大部分砖背面有手掌印痕,部分为勾纹和素面砖,个别勾纹砖正中有“沉泥”或“固”字戳记。
文物遗存
综述
宏佛塔发掘的文物包括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图》《玄武大帝图》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
槽室内出土遗物
槽室有限的空间内,故置彩塑泥像残块、西夏文木雕残版及朽残的绢质彩绘佛面、经书残页、木雕残件等。其中佛画、经书残页等堆放于泥像残块上部,西夏文木雕版散置于整个槽室内。
槽室内发现的文物有:
绢质彩绘佛画。共14幅。其中较完整的10幅,另有4幅画面残断,漫不清。
西夏文木雕版。槽室内散置西夏文术雕残版2000余块。其中较大的一块残长13厘米、宽23.5厘米、厚2.2厘米。最小的残长、宽均不足1厘米,仅存字的半边,也有部分碎块上无文字。除最大的一块未全碳化外,其余全部已碳化变黑,但版面文字仍很清晰。大部分版两面有字,部分版一面刻字。字号初步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彩塑泥像。已清理出佛头像6件,佛面像2件,罗汉头像18件,力士面像2件,罗汉像身10躯及像耳、手、臂、脚等残件数十件,另有10多筐残像碎块有待修复整理。
彩绘木雕3尊,一尊菩萨像,一尊木雕女像,一尊木塔模。
西夏文木简1枚。残长11.2厘米、宽1.9厘米、厚0.4厘米。正面暴书5个西夏文字,竖写。背面亦书西夏文字,较正面字小,字体较草。木简顶端凿一圆孔,孔径0.3厘米。
大量朽书以及一些带西夏文白娟。书籍版面上印刷西夏文字,个别的印汉字。另有残书、残卷封面,多为白绢面。经过辨认发现有西夏骨勒茂才编印的《番汉合时掌中珠》第4页第6栏残页。
此外还有幡带1条,陶模1件,古钱币三枚。
塔身内出土遗物
塔身落架拆卸中发现宋代钱币18枚。在塔身三层出檐东北角(第135层砖上)发现13枚,计盘宋通宝3枚,照宁元宝3枚,太平通宝、绍圣通宝、开元通宝、天通宝、天圣通宝、元丰通定、祥符通宝各1枚;塔身三层出檐南面(第135层砖上)发现治平元宝、绍圣元宝、景祐元宝各1枚;塔身三层出檐上(第129层砖上)发现熙宁元宝、政和通宝各1枚。
夯土地基内出土遗物
砖塔砌体下夯土塔基中的6层建筑残件层内,除灰陶板瓦、简瓦外,以绿色琉璃残件最多,清理出碎块总量多达2立方米,并有少量黄色琉璃残件和碎瓷片等。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绝大部分的当地老百姓,已经不知道这座塔的真实名称,更不晓得它的始建年代,只是依据它所在的村名被叫做“王澄堡塔”,当地老百姓又把这塔称为“半截子塔”,还因为塔两旁的一副对联:“一柱擎天耸现广严法界,五云绕地宏开默雾禅机”,横额“崎岖凌空”而命名为宏佛塔。
研究成果
建造年代确认
宏佛塔的建造年代文献中未见记载。通过对塔的拆卸、复原、重建,可以初步确定为西夏时期建造的古塔,一是宏佛塔的古砖具有西夏的特色;二是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物;三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作的碳-14年代测定证明:中心柱距今1140±100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1080±105年;梁木距今1050±90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995±95年。这大体与西夏时期相吻合。
为西夏原建佛塔
手印砖、勾纹砖在银川西夏陵、拜寺口双塔等西夏遗址中多有发现。勾纹砖是辽代造塔时惯用砖,西夏几代帝王纳辽公主为妃,使用勾纹砖是仿辽代习俗所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物部门对宏佛塔的修复过程中,塔身与层内除发现手印砖、勾纹砖、素面砖外,未发现其他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仅在塔身底层背侧面和塔室门洞外发现有清代加固修补的砌层和痕迹,砌砖形制规格也异于塔身西夏砖,说明该塔自西夏修建定型后,截至那次修复前,后代未曾重修。
宁夏地区曾为佛教传入内地的一个重要通道
一般讲,楼阁式塔为中国佛教传统造型,覆钵式塔则是由印度的窣堵坡演变而来,唐至宋代流行于西藏和北方地区。单纯的两种造型的古塔中国各地较多,而像宏佛塔这样将两种造型合二为一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古塔建筑,实属罕见。这说明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已深入西夏腹地。宁夏地处关中之屏障、河陇之咽喉,是佛教由河西传入内地的一个重要通道,所以留下这些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佛教建筑。
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贺兰山佛祖院印造佛经的一个重要场所
从塔内发现大量西夏文字雕版及西夏文书残页分析,这里曾是西夏玉朝刊印西夏文佛经及其它文书的一个重要场所。陕西省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藏汉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9末尾残页上印有西夏文木押印记:“番国贺兰山佛祖院摄禅园和尚李慧月,平尚重照禅师之弟子,为报福恩,印制十二部大藏经及五十四部《华严》,又抄写金银之《华严》一部,《金光》《莲华》《般若》《菩萨戒》《契经》《起信论》等。”可知贺兰山佛祖院是西夏印造佛经的一个重要场所。贺兰山佛祖院院址,史籍中无明确记载。宏佛塔发现大量雕版及所处方位等,表明与贺兰山佛祖院有密切的关系。
文物价值
宏佛塔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为中国国内罕见。宏佛塔天宫窖藏中清理出土的绘画、雕塑、雕版、文书等艺术品,不但填补了中国西夏文物的空白,还与20世纪初被掘运到俄罗斯的那批黑城遗宝互为印证补充,为全面认识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断代标本。
保护措施
1984年,宏佛塔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宏佛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1991年,宏佛塔被中国考古学会列入“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11月,宏佛塔入选“宁夏十大考古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宏佛塔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的一处寺庙废址内;西南距宁夏首府银川市20余千米,距贺兰县城约9千米。
交通信息
自驾:从贺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出发,途径创业东路、五通公路,大约6.9千米车程,需要11分钟左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6 22: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