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尼派教义学奠基人
艾什尔里著。约成书于10世纪初,为
艾什尔里的早期著作。本书以简明的信纲形式阐述了逊尼派信仰,并以论辩方法分专题驳斥穆尔太齐赖学派、哈瓦利吉派、盖德里耶派(反宿命论派)、贾赫姆派(宿命论派)和穆尔吉埃派(唯信德论派)的教义观点。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他将忠于《
古兰经》,遵循圣门弟子和后世圣训学家传述的圣训,维护伊本·罕百勒的主张,反对各派歧异的观点.
书中援引大量经、训,讨论了当时各派对教义学争论的重大问题,如安拉的本体与德性的关系、前定说与人的意志自由、信仰表白与行为功德的关系、安拉是否有形体等问题。作者沿用穆尔太齐鞍学派的理性思辨方法,用以反驳该派的意志自由说,批驳其完全否认善恶行为由安拉前定的观点和否认安拉具有德性的观点,亦反对视安拉本体与德性为一体的主张,肯定逊尼派关于安拉有7种基本德性(知识、能力、意志、生命、能言、能听、能视)的教义,认为人有能力体认安拉,人的信仰是后天“获得”的。作者在重申
罕百里学派观点的同时,并不排斥理性思辨的方法,而以理性论证正统信仰,将理性与信仰融为一体,而以信仰为基础。如在批驳否认安拉有诸多德性的观点时,认为既然凡属存在之物皆可视见,安拉既为存在,信仰者当然亦可见安拉,作证真主的恩典,但见主需待后世、需有功德,今世不能见主,叛教者不能见主,进而肯定安拉有手、脸等肢体的经文应作无方式性的解释。该书所开创的以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的方法来论证正统信仰的思想传统,虽曾在一个半世纪内被罕百里学派斥为“异端”而予以排斥,但后经巴格达迪、安萨里等教义学家的发展,终于取得主导地位。此书对研究艾什尔里学派教义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有重要史料价值。原为手抄本,1903首次于印度海德拉巴德出版,1904年于美国纽黑文出版W.C.Klein的英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