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本义
佛学重要哲学论文
《宗本义》,佛学重要哲学论文,鸠摩罗什高足释僧肇著。此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内涵寓意宏富,博大精深,对佛学主要议题,如性相、有无,般若、涅盘,进行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阐释,教内行家慨叹其玲珑精辟,将之视为掌上明珠,反复玩赏,爱不释手;初涉猎者若想理解其中奥妙,必须借助入门书籍,甚至斋戒、苦修,才能最终如愿以偿。
简介
本论开宗明义,指出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起诸概念,所阐释义理无有不同,实则一义。然后从缘起开始,由性空、法性向实相、本无逆向解释:一切诸法,因缘所生,缘起而有,缘散则灭,因而相有而性空,这一空性即为法性,如此法性,也称实相,实相本质归无,故名本无。
相有性空,是诸法实相,而非真有真无。若强调有,则落常见;若认为无,即堕断见。不存有无之概念而观法,才可以不著四相。应该“观有而无所取相”,要明白“法相为无相之相”,所谓得道,该是懂得这层道理。悟到空性,可谓见道。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见道无别,但其初始发心、远大理想则有差别。开悟见性,继而灭掉贪嗔痴三毒,则可永灭生死,进入涅盘。而菩萨行者可入涅盘而不入,实为帮助未悟众生离苦得乐;身在红尘而一尘不染,则是善巧(沤和)智慧(般若)的具体体现。
《宗本义》原文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
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
以性空故,故曰法性。
法性如是,故曰实相。
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
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
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
夫不存有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
虽观有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
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
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
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
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善巧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取证,善巧功也。
适化众生,谓之方便。不染尘累,般若力也。
然则般若之门观空,善巧之门涉有。
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
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为一念之力,权慧具矣。
好思历然可解,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1 19:5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