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鹤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法
宗鹤拳是传统拳术中南拳中的一种,发源于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为福建福清茶山人氏方徽石。
拳的“劲”
宗鹤拳的“劲”,指的是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迅速收缩而爆发出来的一股“弹力”。一些功底深的鹤拳名家在与对方交手时,只要手触到对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使对方感到触电似的“麻痹”,或被击倒,或被抛到数尺之外,这就是宗鹤拳里所提到的“鹤如触电”。
这种劲和力不一样,一般的力一过壮年,若不经常锻炼就会消退;而劲就不一样,有劲的人可以转衰为壮,在技击中,有劲的人可制胜有力的人,有力的人可以举起重物,却无法制胜有劲的人。打个比喻,牛能拉动很重的大车,如把车绳套在虎背上,老虎是拉不动的,这说明老虎不如牛的力气大,但牛和老虎对斗,胜者是老虎,这说明牛不如老虎有劲。就武术技击来说,需要的是老虎的活劲,而不是牛的死力。
七种
宗鹤拳的劲最主要的可分为刚、柔、虚、实、直、横、斜七种。
初学者
初学者多是用刚劲和直劲,进而就能辨别横劲和斜劲,再加深造就能辨别虚劲与实劲及柔劲,这些道理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用起来就难了。如虎扑食、鹰捉鸡都是用直劲和横劲,至于虚劲与实劲是在对抗运动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柔中有刚,且为真刚;刚中有柔,且为真柔。”懂得这些用法,就能达到刚柔相济,这时离宗鹤拳所要求的宗劲就不远了。
宗劲在宗鹤拳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着手练宗劲呢?
训练方法
人体下蹲成马步,两手伸直下垂于两腿之间;吸气时气沉丹田,出气发声,以声助力;把双手向前、向上摔出,身体直立,自然放松。
初学者需每天配合呼吸摔练300—400次,天天持续不断地练,到了半年之后,就能消除身上原来固有的僵劲。然后再放松腰部,用腰带动上肢各部,慢慢地由浅入深,练其弹抖之劲,增强全身的弹性,再进一步就得学会辨别刚劲和柔劲的使用。如果能正确地掌握这些,那就说明你已入了宗鹤门。
使用宗劲
要练好宗鹤拳不仅要懂得发宗劲,而且还要懂得使用宗劲,这样当攻击手碰到你的手足时,就会被你迅速地弹击。
总的来说,宗劲产生于弹性劲,这种弹性劲可以产生于平时的摔劲(即摔手),而摔劲就是前面说的,紧密地配合呼吸,气沉丹田之后,出手时以身助力,将劲发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终端。
在进行摔手训练时,还必须注意每摔一次手都得与手、眼、身、法、步、呼吸等进行配合。
重点介绍呼吸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呼吸。初学者应加深呼吸,特别是应加深吸气。因为人体不论训练水平高低,在长时间的紧张运动中,都会因呼吸不协调而缺氧;特别是初学者心血管机能暂时不适应以及精神紧张等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呼吸,因而在练套路时有时会感到胸闷或胀满,呼吸困难,使套路的练习速度下降,甚至中途练下去。但如果加深呼吸情况就会好转,因为加深呼吸,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心,增强循环功能,必要时还可用口来呼吸。
宗鹤拳功夫到家的人,在技击时不仅两臂能发出弹抖之劲,而且全身也能发出弹抖之劲,并能做到意到劲到。当你意识到自己身体某一部位需要出击之时,这种弹抖之劲就会立即集中地发在那里,当然,这并非一、二个月即能奏效的,还得经过换劲阶段,也就是要除掉原来身上的僵劲,换来宗鹤拳的弹抖之劲。
劲与意配合
练好宗鹤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意劲与意的配合,要做到“力断气不断,气断意不断”。比如练摔手,自己应有意地将劲送至手指尾节,时间长了就会练成意到劲即到,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搏击时,你就会本能地做出应有的反应,闪电似地将对手击败。故在训练每一招每一式时都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练习。
起源地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华厦五千年文明风雨同行,作为武术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鹤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于清道光年间,始创祖师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1834年(清道光14年)出生。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 ,尤嗜技击,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均惊其为廪异。练功之余,喜审飞禽走兽搏卫之态,对武艺更有所领悟精进。年甫弱冠,典中武举,无意于仕途,遂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研各派拳艺。
发源
宗鹤拳发源于福建省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座落于福清的齐云山、永泰的天竺岭,闽侯的虎头山的三座山峰的交会之处,距福州市42公里,北临闽侯县,西临永泰县,南距南少林寺28公里,东临闽侯县,遥望镜洋东升村五子岩,周围有琯口太平寺,西边天竺寺遗址,西山寺遗址,石竹仙山、瑞云宝塔,龙江古桥,瑞云石佛,黄檗名刹等诸多名胜古迹,国道福厦公路与高速路在东西纵贯南北,也是古时代上京的必经之路,纵览自然村的西边峰峦叠翠,万顷丛林,生态环境优越,革命老根据地曾经就设在这块土地上,构成了武术民间文化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
体育健身项目
福清宗鹤拳是中国民族得以繁衍昌盛遗留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作用,宗鹤拳是与自然,与人的斗争中萌生和发展的,具成为不可减少的武术拳种,在抗击外部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当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宗鹤拳能滋生繁衍,常盛不衰,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不仅是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创始人
地处闽中的福清,乃南派武术之发祥地,一代宗师方世培(名徽石,字世培)系福建福清市西边村茶山自然村人氏,生于1834年(清道光丙戌年),1886年(清光绪14年)季谷旦仙逝。叹未能寿永,过早弃世,“哲人已随黄鹤去,尚留拳路在人间”。
方世培
方世培乃是书香门弟,父亲文武兼修,兄长进士出身,世代以耕读治家,练武为乐。少年时代的方世培,聪敏好学,不以殷实而自负。在齐云山下天竺寺边长大的方世培,少时为家中放牛,经常出没于大山丛林之中,走遍了大山之中的坑坑洼洼,山川溪流,自幼即得山海灵气。方世培最喜欢观察飞禽走兽搏卫之态。
虾法狗宗身
一日雨后练功时,偶观寒鸦淋雨,在树上抖动羽毛甩水珠,而树干竟为之动摇;复想起灵犬落水起岸,摇身一宗,水珠飞溅情景。之后,又常于池畔审视鱼虾之生态,鱼身之柔游,虾臂伸缩之轻速悠闲;观察虾在水中应敌时的轻盈灵巧、进退有方、弹跃躲闪等;再观察鹤的各种舞姿动作,动静清晰、虚实分明、上下起伏、飘忽刚柔,以寸劲节力等;观察狗落水起来后在那瞬间的宗动与身上水花的溅出等。顿悟出轻捷与弹性所产生之力道无穷,悟出以身躯的微微抖动化解敌手之功势的“内变力”,并结合当地的拳种、武技,创出一套无论从心法到技法均为全新的拳术“虾法狗宗身”(“虾法”为本地的方言谐音,即虾弹的意思,“宗”即狗宗动的意思,社会上也有写成“踪”“纵”“骏”等谐音字)。[3]
典中武举
方世培年甫弱冠,典中武举,以无意于仕途,遂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讨各派新艺,吸取各派精华。曾寓居福州市内道山巷旁望潮楼,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林琴南(前清孝廉)近邻并结为至交。林琴南亦喜欢拳击剑术,以亲身所学所见为依据,将方世培的武功写入《技击轶闻》一书,并列入“首篇”(全书共43篇),还著有《方世培传》。在招徒授艺中,方世培最出名的五位弟子被称为“八闽五虎将”方永华(长短节化身宗身)、唐依鹤(好宗身)、林孔培(好翅股)、蔡道恬(好捞金)、王陵(好化身)等,此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后世弟子遍布闽、台、两广、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在台湾,他的第三代徒孙林国仲(字二高,系方世培孙子方绍峰(阿峨)的徒弟)还创办了方世培宗鹤拳武馆,成立中华民国宗鹤拳协会;在日本、美国等地都有宗鹤拳弟子开设“方世培宗鹤拳武馆”。近十多年来,日本、台湾、俄罗斯等地的宗鹤拳弟子多次到福清镜洋茶山村寻根问祖,拜访方家宗鹤拳嫡系传人。八十年代,有日本冲绳县“中国武术拳圣武术馆”馆长金城昭夫三度带团到茶山寻找方世培故居;2004年9月19日,台湾林国仲之子林英明一行19人上茶山拜谒祖师故居及观摩“宗鹤拳”发祥地之一的“天竺寺”遗址,并拜祭陵墓。2006年10月22日,林英明一行22人再访茶山方家。
方世培次子方永华,“自幼受方家之熏陶”,又掌握了“化身短节宗身”的“独门绝技”,为方家宗鹤拳真传。方永华将武功传其子方绍峰(外号阿峨),方绍翥(外号阿凤)。
方绍峰(外号阿峨)之后收福州盖山镇珠宅人林国仲(字二高)为徒,他对此徒十分器重,“爱如己出”,除悉心传授宗鹤拳精华秘诀外,还将师门医道倾力相授。民国初年,林国仲到台湾云林县一带传授宗鹤拳,以使徒众都能接受中华民族正统拳法的文华熏陶,但当时日本人正以高压政策统治台湾,严禁台湾同胞学习中国武术,妄图灭绝台湾民众国民意识。台湾同胞备受异族压迫,早已民心思汉,中南部各地民众风闻林国仲在传授中国拳术,纷纷暗派代表前来住地,请林宗师教授宗鹤拳术。林国仲排除万难,应聘至各地秘密传授拳术,并暗中宣传中华文化,鼓吹民族意识,在爱国人士协助掩护下,门徒与日俱增,此举招引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和监视,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林国仲遣返福州故里,但是宗鹤拳的技艺却从此流传台湾各地。1945年台湾光复,林国仲遂于1946年春赴台与门人团聚,不久回闽,后又于1947年仲夏携儿子林英明赴台湾定居,恢复武馆传授技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使宗鹤拳在台湾进一步扩大影响,并流传到日本、美国等地,“中华民国宗鹤拳协会”前身为中华民国国术会二高宗鹤拳委员会,成立于1975年9月7日。在福建省武术界,宗鹤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方世培弟子唐依鹤曾于光绪25年在闽浙总督府选拔总教练中,经十多场比试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与府中侍卫韩国忠比武,唐依鹤以“宗劲”在三回合之内就挫败韩国忠,荣任府中总教练之职。
方绍翥
当时威扬八闽,传遍海内外的方绍翥(阿凤)阿凤系方永华的次子,从小聪明好学,尤其喜欢练武学医,习武多年在授方家宗鹤拳真传,勤学苦练,由宗鹤拳里的宗身,化身,鹤翅,捞金,长短节,练成宗鹤拳绝技(鹤拳虾法狗宗身无人能靠身)
阿凤在福州创办宗鹤拳武术馆招徒授艺,与各门各派拳师比试交手均为上风,结交很多武林拳师,民国初年,林国仲(字二高)到台湾传授宗鹤拳,还特请阿凤到台湾,当时阿凤在台湾认识很多武术拳师,台湾武林界都认为宗鹤拳确实有很多特点,阿凤在台湾也授了很多学徒,阿凤到台湾来回数次,最后一次去台湾还带着亲弟方传模(阿妞)一起到台湾,后返回祖家。
方绍翥(阿凤)1880年出生,于1937年去世,阿凤在世将宗鹤拳和医术传于其子,长子方美源,次子方美振。
方传模
方传模(阿妞)将宗鹤拳和医术传于其子方美锦。
方美源将宗鹤拳和医术传于其子方德桢。
方美锦和方德桢为了发扬中华武术宗鹤拳,于1980年在福清茶山方世培故居创办宗鹤拳培训点,学徒达500多人,在福州和闽候县培训点学徒也有数百人。
方世培第四代玄孙方德明和第五代嫡孙:方长灿、方长玉,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遗产,于2007年2月12日成立福清市宗鹤拳协会。方长玉任第一届会长,方长灿任第一届常务副会长,方德明任理事。
这项武术在2007年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身为宗鹤拳第五代传人的方长灿、方长玉兄弟,为了把祖先方世培开创的宗鹤拳传承下去,倾囊而出。成立协会、办武馆,给每年从海外前来寻根拜祖的武林人士提供交流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宗鹤拳。
特点介绍
宗鹤拳在训练中就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
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宗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
宗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气与劲
宗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
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宗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天对地,手——脚——气相连。
宗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要有摸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
明、暗劲之别
宗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气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宗鹤拳训练时只要能做好腹式强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力,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并集中于丹田后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出现头昏脑胀,身病体赢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健体作用
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郁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临床观察,腹式呼吸可治疗呼吸、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长期练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劲与力之区别
在武术上[力]仅指对重物发生作用,举或推等一种[气力]。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劲]也就是气力。而在武术上[劲]指经过人体肌肉筋络组织迅速收缩而爆发伸张出来之一股[弹力]。
练习宗鹤拳之人,经过长期锻炼,即会变得很有劲,实际上是练肌肉筋络收缩有力,富有弹性及韧性,反应极迅速,同时因长期锻炼,骨组织密度及韧带增强。[劲]发生之弹性是一种弹力,由于反应极其迅速,加上灵巧圆滑动作,师门在与对方交手之时,常能轻而易举将对方抛出数尺之外。俗语:[四两破千斤]之理。
宗鹤拳之技术要求,在与对方交手时,只要手触到对方身体之任何部位,均能使对方感到触电感[麻痹],或被击倒,或被抛出数尺之外,乃是宗鹤拳所要求的[一触尤如飙风闪电]。
武术上之劲可以经过训练而成,一般之力一过壮年,若不经常锻炼即消退,有劲之人可以转弱为壮,在技击上有劲者可制胜与有力之人,有力之人可以举起重物,却无法制胜有劲之人。比喻:牛能拉动重车,如把车绳套在虎背,老虎却拉不动,虎不如有牛有力,但牛与虎相斗,胜利者即是老虎,牛不如虎有劲。武术家说:需要虎之活劲,不要牛之死力。
宗鹤拳之功夫练深之人发出之劲又名震劲,而反应特别灵敏,在技击上能够随心应手击中对方身上为所欲为,且在对手进攻之同时恰到好处地加以应付而反击,出手时似乎并不费劲,实际上发出一种绝大弹力将对方击倒抛出数尺之外。
宗鹤拳之劲主要分为刚、柔、虚、实、直、横、斜七种。初学者用刚劲与直劲,进而辨别横劲与斜劲,再深入则辨别虚劲与实劲及柔劲。如虎出林为直劲,饿鹰攫食为横劲,至于虚劲与实劲在对抗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刚,柔中有刚,是为真刚,刚中有柔,是为真柔]懂得用法即能达到刚柔相济则离宗鹤拳所要求之宗劲不远矣。
宗劲在宗鹤拳所有技法之动作中都必须要求颤抖之劲来带动它,使得每一种技手发挥得完美无缺,所以宗劲在宗鹤拳要求中占有最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09:56
目录
概述
拳的“劲”
七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