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巷口,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即解放路与中山中路的交叉口一带。
基本信息
不仅有元代回教凤凰寺,元宝街南宋德寿宫遗址等古建筑,也有
奎元馆、景阳观等老字号和
供销大厦、新华书店等新兴商店。在
武林广场商业圈形成之前,这里曾是杭州的“老牌”市
中心。
历史画面
在古代时期,杭州南部滨海,潮水常常涨到羊坝头、官涧口一带,时间一长,因为口音等问题,“官涧口”渐渐被传成了“官巷口”,这个名字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官巷口也曾被叫做寿安坊,旧时乾道志、淳祐志都有着这样的记载:“寿安坊,官巷。”指的就是今日官巷口一带。
方志学家认为,“官巷”指的就是官巷口以南的中山路,南宋时,中央的文武百官按官衔高低由南到北居住在这条街上。上朝时,就沿着“御街”南行。宋代政府机构庞大,上朝也是盛况。“官巷口”就是这一盛况的启始点。
南宋灭亡后,官巷口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区。《西湖游览志》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花朝月夕,世俗恒言。官巷口有花市,卖花者以马头竹蓝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纠然。”可见当时盛况。
历史考证
历史上,官巷口还是“闹市刑场”,抗清英雄张苍水便是在此地就义。清康熙三年(1664),张苍水被俘解来杭州,农历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场就义,是年45岁。他被押赴刑场时,杭城百姓都自发地素衣素服来为他送行,可谓是“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行刑前,张苍水口念五绝“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慷慨就义。英雄的遗体被葬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天桥情节
上文说到,官巷口早先时期曾是杭州的黄金地段,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分流人车拥挤的矛盾,1991年,官巷口人行天桥计划成型。1992年2月1日,天桥I字型钢结构横梁吊装成功。这是一座钢结构互通式人行天桥,长35米,宽4米。
说起这座桥,人们习惯性地称呼它为“官巷口人行天桥”,但是很早以前,它是以一家工厂的名字来命名的,叫做“西湖味精天桥”。当时,官巷口天桥正在建造之中,它的取名权即被杭州西湖味精厂以15万元巨资买下。杭州西湖味精厂花巨资买桥名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支援了城市建设,为老百姓做了件好事,让大家交口称赞;另一方面,提高了本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了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实际上比花钱在电视、广播上做广告要合算得多。因为声音和图像都是一闪即逝的东西,唯有桥可以保存长久。只要桥在,企业的知名度就在,这笔钱花得值得。于是,这座繁华路段的人行天桥,除了供行人安全过马路外,又有了一层新的意义:为市改建设和企业经营之间搭了一座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友谊之桥。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慢慢向北变迁,官巷口的人流少了很多,加上行人都不愿意走天桥的习惯,这座天桥也日渐衰老、冷清。随着中山中路的改造,这座天桥被装上了自动扶梯,开始重现生机。
一位老杭州在他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位于解放路中山中路口的官巷口天桥,给我留下的是浓郁的香气——那是从百年老店里飘出来的。曾经有一度时光,每周总是和家人去奎元馆回味老底子的味道,回忆中那段时光是如此的悠闲,吃一碗香喷喷的爆鳝面,然后晃晃悠悠走上天桥,口留余香,抚摸着饱饱的肚皮,心满意足地往西湖方向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