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学派,是强调战略制定是分析过程的管理派别。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军事著作如中国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的一-些战略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与战略管理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一样,侧重于阐述战略制定的方法,但更强调战略实际内容的重要性。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国哈顿、申德尔以及波特及其《竞争战略》(1980年)。主要观点为:战略即定位——通过行业结构分析和企业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分析,寻找一个能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适当位置,降低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对抗。常使用五种力量模型、企业地位和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等分析工具。
定位学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通过创建分析工具使
战略分析走向了简单化、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尽管定位学派更注重外部环境分析、
成熟产业研究,而相对忽视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以及对不成熟行业、不稳定行业、相对
垄断性行业研究还不系统
定位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转向了行业,强调了
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特点和结构因素对企业
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并提供了诸如五种竞争力模型(
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竞争对手、
替代产品厂商和行业
潜在进入者)、
行业吸引力矩阵、
价值链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技巧,帮助企业选择行业并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
竞争战略。
波特深受以美国的
梅森(
Mason)和
贝恩(
Bain)为代表的产业
结构学派的影响,1980年,他提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
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行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的利润水平。
在这种思路下,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选定有吸引力的行业。这就是说,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有着潜在高利润的行业。围绕这一命题,定位学派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这一模型说明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及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五种因素。
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
战略任务就是如何在已选定的行业中进行自我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其
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行业不理想、平均
盈利能力低的情况下,定位适当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此时,企业可以结合具体形势,选择适当的战略,以增强或削弱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等三种战略则为最常用的一般战略。波特教授在其80年代出版的两本著作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详尽地说明了这种战略过程。
相对于战略的制定过程,定位学派更集中于对战略内容(差别化,集中,低成本等)的研究上。它在
战略形成方面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此外,定位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转向行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战略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诸如公司地位、
行业吸引力矩阵、
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技巧,有效地指导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