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文章”的主要代表便是方氏三兄弟:
方浚颐、
方浚师、
方浚益。方氏三兄弟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方士淦,
清朝举人,著有《东归日记生还诗草》诸书。方氏家族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无论男女皆学
诗文。方浚师有诗记述:“博士龙眼奉女宗,深闺展卷习雍容。书声或地琴声和,窗外蟾辉分外浓。”方氏三兄弟才华出众,先后中举,同为官吏,著作颇丰,并有大量诗文流传后世,甚至漂洋过海,在海外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他们从政的足迹和办学的声誉当时在
江淮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定文章”之说便流传开来。
简介
清代,江淮一带流传着“寿字、怀画、定文章”之说,即寿县的书法、怀远的绘画、
定远的文章在江淮之间享有盛誉。
代表人物
方浚颐
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定远
炉桥人,道光甲辰考取进士,同治八年授两淮盐运使,后淡出政界,到扬州创办淮南书局,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并开办梅花、安定两书院,召集学士,校刊经籍。并主讲授课,江南才俊云集两院,桃李满园,方浚颐授课之余,兼主修《续扬州府志》。方浚颐在扬州不仅授课、著书,还重修了平山堂等诸多名胜古迹。至今在扬州平山堂仍可见到方浚颐亲笔所书“平山堂”匾额。
方浚颐晚年多半在扬州,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诗词唱和,以文会友,过着悠闲生活。扬州自古为繁华都市,文人荟萃,但他们对方浚颐却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东南文学的卢曾之后,只有方浚颐一人出类拔萃。《皖志列传》特将方浚颐与卢曾作了比较:卢曾虽然谈吐风雅,颇有才华,但无著作流传后世,方浚颐才思敏捷,极善言吐,又能著书,刊行的诗达4000首,60岁后终日研究诸子史传,撰写随笔,日一篇或三五篇,笔耕不辍,实属罕见,因而名冠江南。
方浚颐卒年75岁,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朝天录》、《蜀程日记》、《东瀛唱答诗》等著作流传后世。
方浚颐的诗作融众家之长,又“博大昌明”如空车走岭,旷野独步,大受推崇。尽管他身在江南,文章每每开宗明义“定远方伯之”,随着方浚颐声名显赫,笑傲大江南北,“定文章”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方濬颐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同治八年),濬颐任两淮盐运使时,创办淮南书局,他招集学士,校刊经籍,后又增设梅花、安定两书院。常与袁昶、谭献等人来往。1876年(光绪二年)任四川按察使,晚年居扬州主讲安定书院。他收藏书、画甚富,精鉴赏,颇负时名。1875年自序成书《梦国书画录》。掀《安徽文献书目》,著有《梦园子》、《梦园赋概》、《试帖》、《梦园丛说》、《梦园时文》、《二知轩文存》、《二知轩诗钞》、《忍斋和陶诗》、《古香凹诗余》、《北行日记》、《征途随笔》、《朝天录》、《蜀程小纪》等多种著作。传载《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方浚师
方浚师,字子严,号梦簪,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年60卒于宦。公余之暇,无书不读,也是多才多艺。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鹾政备览》、《岭西公犊棠存》、《袁枚年谱》、《粤闱唱和集》等著作.
十四岁进学校读书。1855年(咸丰五年)中举人。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读、记名彻史、两广运司、直隶永定河道按察使等职。
在官三十年,公暇从不间断该书。藏书达六十万卷。据《安徽文献书目》,著有《退一步斋# 诗集》、《文集》、《焦轩随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官录》等著作。传载《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方浚益
方浚益,字子听,亦字伯裕,江苏候补知,历署南汇奉贤知县。他又是画家和金石专家,所著《定远方氏吉金彝器款识》、《缀遗斋彝器考释》等作品,是古器金文研究有影响的专著。方浚益与方浚颐还是大鉴定家。方氏本为书香门第,家中原来就收藏许多名人字画,加之方氏三兄弟皆为官宦,家产万贯又爱好收藏,方家名人字画就更多了。方浚颐曾著《梦园书画录》二十五卷,书中详细记载仅方浚颐所藏名人字画就近千幅。方家收藏的字画多为稀有珍品,至今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方氏兄弟收藏的众多名人字画。方氏兄弟好诗文,著作众多,影响深远,为“定文章”的代表。尤其是方浚颐独树一帜,名冠江南,其诗文备受推崇。方浚颐一生作诗数千首,精选刊行1800首,颇受当时文朋诗友推崇。清人蒋超伯高度评价方浚颐的诗作:温柔敦厚,精于布局,而皆博大昌明,“有高自标树,犹为李杜,如空车走峻坂,著靴行旷野者”。清人杨懋建在《二知轩诗钞》跋中评介“方浚颐的诗初由渔洋,以上追白(居易)陆(游),雍容大雅,无钩章棘,句无凡音浮声……于杜、韩、苏集于足合三家,共炉而冶,而其才力又足以兼众长,而达其所见东坡,如万斛源泉随地涌出,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洋洋乎大观也。
1861年(咸丰十一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土,官江苏金山知县.善画花卉,书法六朝,藏弆金石甚富,又工刻印。著《吉金录》等,《安徽文献书目》著录《缀遗斋器款识考释》三十卷。该书体例略仿阮元《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一千余器,摹写精善。卷首为《彝器说》. 三篇,上篇考器,中篇考文,下篇考藏。其中重要铭文,附有考释,颇有精到之处。
安徽省图书馆有石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草稿本,可补正刊本之处甚多。传载《安徽通志稿·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