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大头菜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特产
宜宾大头菜,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宜宾大头菜的主要原料宜宾小叶大头菜为宜宾市翠屏区地方特有品种,属于根用芥类,成熟后肉质脆嫩,纤维含量少,并具有强烈的芥辣味。大头菜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类型和品种很多,唯有宜宾大头菜所用的品种是其他地方所不栽种的,且产量较高,亩产鲜大头菜达1吨以上。宜宾大头菜易种植,生长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泛。
营养价值
宜宾大头菜,经检测维生素C含量,钙、铁、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含量比较高。腌渍以后,含有更多的氨基酸,同时因为乳酸含量也比较高,吃起来更加有一种鲜香味。
药用价值
据《食疗本草》记载,大头菜具有“辛甘苦,可下气、治黄疸、利小便,根可主消渴、治热毒风肿”的药用价值。
因为宜宾大头菜芥辣味含量也比较高,利于开胃,促进胃肠道蠕动,还可以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产地环境
宜宾水资源丰富、含硒土壤、气候适宜等给大头菜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加之宜宾金沙江、岷江河谷多为偏酸性和天然富硒土壤,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大头菜种植和腌制,故而普及到千家万户。
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风脱水工艺保障了宜宾大头菜优良的质构参数;不可复制的独特自然环境孕育了宜宾大头菜微生物生态体系;独有的制作工艺形成宜宾大头菜的特有风味……这些都让宜宾大头菜集鲜、香、脆、爽于一体,腌制后能保持原有青绿色泽、口感脆嫩,天然芥香扑鼻。
历史渊源
宜宾大头菜的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版《叙州府志·物产志》中记载:“葱韭蒜白菜青菜蔓菁(即大头菜)各厅县志皆有”。同治十二年(1872年),翠屏区近郊的乡农以大头菜去叶留根,佐以红糖、食盐及多种天然香料,巧制入坛腌储。起坛后的大头菜色泽诱人,咸甜适度,嫩脆爽口,香鲜尤绝。
民国二年(1913年),废叙府改称宜宾后,为避免与其它地方大头菜混淆,正式定名为宜宾大头菜。(记载于《宜宾市志》)。
100多年后,这种被腌制过的蔬菜成为了宜宾人民的土特产、家乡菜,无论是超市、还是宜宾特产专卖店,更是在宜宾大街小巷,都能随处可见大头菜的身影。
生产情况
2013年,翠屏区宜宾大头菜产业种植面积2万余亩,带动种植户1万余户,总产量达到3.5万多吨,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
2017年,翠屏区有宜宾大头菜规模生产企业3家、大头菜农业专业合作社5家,手工作坊式生产近200家,年产销大头菜3.5万余吨,产值达3亿多元。大头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并于2007年先后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大头菜年产量达4万余吨。
产品荣誉
宜宾大头菜先后获了第八、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最受喜爱展品奖”;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奖”;川、滇、黔、渝首届美食旅游文化节“名优特产奖”;中国饭店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中华特色名小吃奖”;获第十一届“四川名牌”产品称号。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宾大头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宜宾大头菜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产品名称
宜宾大头菜。
二、品种
宜宾小叶大头菜。
三、立地条件
土层厚度≥39厘米,土壤质地疏松、含沙砾多,有机质含量≥1.5%,pH值5.0至7.5之间,排灌条件良好。
四、栽培管理
1.播种育苗:采用移栽法;每亩苗床用种75克至100克,播种时间为白露前后一周。
2.定植密度:每亩留苗2500至3000株。
3.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定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不得少于250千克,收获前30天停止施肥。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五、采收
1.采收时间:11月下旬至1月下旬。
2.采收标准:株重200克—350克以上,块根粗大,肥嫩,上半截呈青色,无裂痕、表皮光滑,不空心,有梗,无或轻虫伤。
六、腌制工艺流程
原料采收→自然风干15—20天,水份46%—50%→清洗→入池加盐腌制12—20天,盐份控制6%—7%→0—9℃低温冷藏发酵→整理、切形、拌料→包装。
七、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表皮呈青绿色或黄褐色,切面呈浅黄色,芥香独特浓郁,口感脆嫩,无酸味、苦味等异味,肉质细腻。
2.理化指标:水份≤82%,亚硝酸盐≤5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宜宾大头菜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宜宾市翠屏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宜宾大头菜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参考资料
2017年第108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2:05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