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就镇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辖镇
宜就镇,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地处永仁县南部,东与莲池乡毗邻,南与大姚县赵家店镇、元谋县新华乡接壤,西与大姚县六苴镇相连,北与猛虎乡、中和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328.4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宜就镇户籍人口为16455人。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设泥旧马。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改称涤新里,属大姚县苴却巡检司。
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属永仁县龙华乡。
1950年,称第二区。
1958年,改为宜就公社。
1984年,称宜就区。
1987年,称宜就乡。
2001年12月,乡改宜就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宜就镇辖12个行政村:宜就、他克、阿朵所、拉利坪、木马、地什苴、拉古、老怀哨、潘古里、他的么、外普拉、火把;下设11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宜就镇辖12个行政村:宜就村、他克村、阿朵所村、火把村、外普拉村、他的么村、老怀哨村、潘古里村、拉古村、地什苴村、木马村、拉利坪村,镇人民政府驻宜就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宜就镇地处永仁县南部,东与莲池乡毗邻,南与大姚县赵家店镇、元谋县新华乡接壤,西与大姚县六苴镇相连,北与猛虎乡、中和镇为邻,行政区域面积328.4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宜就镇地形为中山浅切割宽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大雪山、光头山、火把山。境内最高点位于大雪山,海拔2884.7米;最低点位于波西村,海拔1200米。
气候
宜就镇多年平均气温17.9℃,1月平均气温10.2℃,极端最低气温-4℃(1983年12月26日);7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7.7℃(1963年5月)。最低月均气温9.9℃,平均气温年较差13.4℃。生长期年平均281天,无霜期年平均272天。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147.7毫米(196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50.3毫米(I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7—8月最多。
水文
宜就镇境内主要河道有二级河江底河,全长41千米,径流面积18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立方米/秒;三级河羊蹄江河,全长29.2千米,径流面积429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6立方米/秒。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江底河,从西至东流经境内外普拉、老怀哨,至波西与羊蹄江河相会,出湾塘村入元谋县和龙川江相汇合,主要支流有阿朵所河。
自然资源
宜就镇境内矿藏资源有铜。
2011年,宜就镇有耕地面积2.01万亩;林地面积40.89万亩。森林覆盖率78%,活立木蓄积量56.3万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宜就镇总人口1.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37人,城镇化率4.3%。总人口中,男性8817人,占52%;女性8145人,占48%;18岁以下3104人,占18.3%;18—35岁4290人,占25.3%;35—60岁6989人,占41.2%;60岁以上2579人,占15.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7281人,占43%;有彝、傣、回等少数民族9681人,占57.1%。2011年,人口出生率5.7‰,人口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长率-0.5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4人。
2017年末,宜就镇常住人口为17153人。
截至2019年末,宜就镇户籍人口为1645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宜就镇一般预算支出9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8元。
2019年,宜就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农业
2011年,宜就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宜就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144吨,其中水稻4057吨,玉米1509吨,小麦76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茶叶、蚕桑、蔬菜。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6040亩,产量960吨;茶叶种植面积536亩,产量1.8吨;蚕桑面积1446亩,产茧23.4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3210亩,产量117吨;蔬菜主要品种有白菜、青菜,种植面积5218亩,产量2650吨。
宜就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2.52万头,出栏量3.5万头;牛年末存栏1.05万头,出栏量0.43万头;羊年末存栏1.9万只,出栏量1.84万只;上市家禽4.5万羽。
截至2011年末,宜就镇累计造林6.6万亩,其中防护林2.54万亩,经济林3.51万亩。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055亩,产量571.9吨,其中葡萄118吨,核桃181.6吨,板栗208.3吨,梨51吨,苹果13吨。
金融业
2011年末,宜就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094万元,比上年增长8.4%;各项贷款余额1883万元,比上年增长4.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宜就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88人,教职工10人;小学3所,在校生1168人,专任教师95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376.6万元。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宜就镇有文化站1个,影剧院1个,座位500个;农家书屋12个;业余文艺演出队6支,乐队1支;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5人;彝绣刺绣能手70人,羊皮褂制作6人,乐器制作8人。2011年末,有线广播站1个,安装村村通工程2450套,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2011年末,宜就镇有学校体育场地3处,篮球场30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宜就镇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2个;病床39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3张。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48万人次,住院病人71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2.17%。
社会保障
2011年,宜就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9户,人数99人,支出22.3万元,月人均18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20户,人数1120人,支出80.7万元,月人均6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8人,支出5.42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74人,支出7.1万元;城乡医疗、临时救助99人次,支出30.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9.2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6693人,参保率达69.55%,60岁以上老人2130人领取养老金,支出69.3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宜就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2个,乡村通邮率10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0门,固定电话800户,电话普及率4.7%;电信、移动、联通营销点各1家,服务网点15个,移动电话用户4500户,宽带接入用户12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宜就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40千米,生产能力600立方米/日,年生活用水70万立方米,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41.2立方米,排水管道2千米。
2011年末,宜就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3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157千米,用电负荷350千瓦,年售电量354.9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1%,供电可靠率99.58%。
交通运输
2011年,宜就镇有217省道南永二级公路过境,镇内村村通公路,5个村实现道路硬化,全镇有公路253.71千米。
历史文化
宜就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宜就街得名。“宜就”为彝语。宜:土壤;就:美好的、肥沃的,意为土质极好的地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08: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