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胸鼓
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
内容介绍
宜川胸鼓表演时男女鼓手各半,旁设打击乐队,人数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头扎英雄巾,佩带武士缨,胸打英雄结,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绸,手腕紧袖口,下腿扎裹缠,脚穿登云鞋,看起来鹤形螂势,英俊威武,洒脱不俗。
舞步运用秧歌步,跑跳步进行队形图案变化。主要阵形有双龙摆尾、金蛇摆阵、雪花飘飘、葵花向阳、四柱撑角、荷花怒放等。动作主要有左右箭步、上打下打、平打对打等。
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鞭,胸跨条形鼓,打起鼓来鼓点花而不乱,节奏对比强烈,鼓点清脆有力,舞姿优美精湛,纯朴流畅,动态如神,整个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多彩,雅俗共赏,给人以向往与追求,鼓舞与联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表演特色
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点是:鼓点花而不乱,动作小巧,衔接变换流畅,节奏起伏对比强烈,鼓声轻脆欢快活泼,舞者表演风趣幽默。“双手击鼓稳准狠,颤步摆头眼传神”,复杂的节奏和动律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并强调舞蹈的节奏性和形象的造型美。舞蹈姿态力求舒展大方,更重要的是舞者在击鼓过程中,重视情绪和神韵的表现,不仅要求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还要注意击鼓节奏与舞蹈变化的配合一致。特别是有些艺人打至高潮时,情不自禁的摆头、抖肩,使表演更突出了情绪的夸张和动人的神态风采。做到刚柔并济、神情并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特征
1、具有陕北大秧歌“十字步”的特征(地方性)
2、具有击鼓庆捷的欢快特征(由战争演变)
3、具有北方少数民族舞蹈特征(陕北地域特殊性)
主要价值
艺术价值:陕北多鼓舞,作为其中之一的宜川胸鼓以其刚劲矫捷、潇洒爽朗、节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同时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县域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渊源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从宋代以后在宜川黄河沿岸地区逐渐盛行,经历了由原始形式向鼓舞演变、发展、成熟、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宜川胸鼓的演变、发展经历了由宋代至清代漫长的时期,在1929年—1949(民国至建国初)逐渐走向成熟,“文革”时期一度沉寂,后经抢救挖掘,得以恢复,并有了新发展。1953年参加陕西省民间艺术表演获一等奖,1991年参加省九运会开幕式。1994年参加国庆45周年献礼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
相关物品
宜川胸鼓乐队的乐器有大鼓、大钗、京锣、小钗、小锣。胸鼓道具有扁担、胸鼓、硬、软鼓槌(鞭),胸鼓服装,包括帽、上衣、裤子、腰带、鞋等。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宜川县文化馆获得“宜川胸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6 18:11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表演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