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8日晚,
宜昌东门口燃起一堆火,革命党人宣告起义。第二天早晨,宜昌道府衙门悬挂了白旗,知府金世和等官员依次相率投诚。就这样,义军不开一枪,被清朝统治260余年的宜昌城从此光复。从武昌起义消息传入到宜昌起义成功,仅6天时间。
简介
1911年10月18日晨,军界代表、文学社社员
唐牺支将准备起义的兵力作了适当配置,派四十一标左队布守于荆宜施道行台周围,四十一标后队布守于宜昌府署附近,三十二标派兵在城外巡逻。派代表到川军弹压局向管带杨正坤索取弹药数万发,又截获四川传运局的枪械。是日夜,东门廖家台起火,发出起义信号。荆宜施道尹和宜昌知府宣布投诚。宜昌举义成功。
事件背景
宜昌保路风潮是在
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与之一脉相承,是促使宜昌起义的先声。这是外因的触发。更主要的是,宜昌为川东鄂西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地区。自1910年初至1911年七月,先后有革命团体公益会、同盟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等党人潜入宜昌,酝酿革命。1910年五月,同盟会会员胡冠南、四川沪州公益会会员严绍陵和胡绍尧等秘密发起组织,在宜昌川主宫(地址在西坝原峡江纸厂)成立宜昌公益会,以宜昌府中学为活动中心,从警界、商界、学界中发展会员273人。从此,革命党人的活动在宜昌逐步展开。1911年六月,清廷派钦差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三十一标进川镇压保路运动抵达宜昌时,严令捉拿革命党人,每天在城里派兵巡查四五遍,几乎使各党人无法活动。胡冠南趁机离宜赴川,尾随端方,计划将其刺杀,并运动三十一标起义。后来终将端方刺死在四川资州(今资中)。七月,湖广总督瑞澄派新军三十二标二营两队和四十一标一营驻防宜昌,一面防范重镇口岸,一面弹压铁路工场。随军到达宜昌的下级军官中,有文学社的重要成员唐牺支和共进会首领胡云龙等。至此,各会党人会聚宜昌,互相联络,密谋起事。
1911年10月13日 (辛亥八月二十二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宜昌,驻宜新军中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党人立即响应,在湖北军政府特委派来宜昌联合军队的张鹏飞还未抵宜之前,便提前行动了。
先是共进会党人胡云龙等,约集新军各队同志商议起事,然后与警界代表严绍陵、张举武,学界代表唐人瑞、李骥万、蔡万钟等开会密谋起义。接着于10月14日在东山寺开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军界代表唐牺支、邓金标、黄汉卿、胡云龙、柳克伟、柳林香、蒋方仁、刘国栋、阮桂芬等,警界代表严绍陵、张举武、施有政、望云霓、赵伯琴、杨世丰、孙章翰、王泽芳、李植兰等,学界代表唐人瑞、何大嘉、李骥万、蔡万钟、黎祥吉、韩建勋、刘驭万等,商界代表李春澄、童月红、赵壁城等,共计43人。会议筹划方略,协同议决,郑重决定于10月18日 (辛亥八月二十七日)举兵起义。会议委派严绍陵主拟起义文告,唐人瑞、李骥万、蔡万钟、张举武、赵伯琴、施有政、杨世丰、王译芳等负责粮食、武器调配,并联络商界和川汉铁路弹压局军队配合行动,胡云龙、黄汉卿等联络新军四十一标,杨柱臣联络三十二标,郭炳炎入川联络三十一标等士兵起义。会议结束后,各党人立即分头行事。
宜昌商会也以维持治安为名,招募300人组成商防队,商界人士李春澄为管带。当事情紧急时,全体队员佩带武器日夜巡逻,为革命党人作后盾。起义前夕,李春澄连同商会总理曹耀卿、会员吴敬陔、韩慎之、王咏香、林锡臣、罗义生等,前往新军驻地县城隍庙(在太平街)与唐牺支等人会谈。曹等人表示,军队所需粮饷,全由商会负担。由商会倡导,商民共捐钱39000多串,又从清算各局、所财政中,查获200多万元,保证了军队的粮饷。
在这之前,宜昌清军巡防营统领崇欢,自知无力防御,以援救瑞澄为借口,率军逃窜。驻防新军营管带戴寿山、队官施化龙等知军心已变,也闻风远遁。军营中维持局面的仅排长唐牺支、喻洪启、董学超、欧阳超、沈岳乔等人。这对军队起义极为有利。
10月18日晨,唐牺支等人在商防队管带李春澄家开会刚结束,宜昌知府金世和突然闯入,问李春澄发生了什么事。李晓以大义,劝其归降。金便拉着李的手外出。同志们担心金怀异图。唐牺支当机立断,一面派同志跟踪监视,暗中保护李春澄;一面密遣精锐四十一标左队一排,防守在荆宜道署及宜昌府署附近,并在各城门、要道处设哨警戒。三十二标由沈岳乔率兵梭巡城外,派人对盐局、银行监守。又命欧阳超率一队士兵赶到川汉铁路弹压局找管带杨正坤索取弹药数万发,同时又截获了四川转运局主事黎迈转运的枪械弹药,武装了起义军。
10月18日晚,宜昌起义成功。
意义
“全国义师桴应武昌,以宜昌为最先”(李稷勋 《宜昌义师桴应武昌》)。武昌起义“首先响应者,厥惟宜昌”(李一《辛亥恢复宜昌记》)。宜昌起义及时的声援了武昌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反清力量。
宜昌起义成功后,民军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联络各地军队起义;二是攻打荆州。当时武昌起义军正与清军在武汉三镇激战,宜昌民军此举为巩固武昌首义成果,稳定大鄂西局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