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禾县
乾隆时期新疆的县级行政区域
宜禾县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附:新疆镇西县即今天新疆巴里坤县。
从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清朝政府在巴里坤置府开始,到咸丰五年即1855年,裁镇西府,改设镇西直隶厅,这82年时间里,巴里坤作为县级行政区域,一直被叫做宜禾县。当时镇西府就设在巴里坤汉城内,因此汉城就被叫做镇西府城。镇西府下辖两个县,一个就是宜禾县,其地理区划与现在巴里坤县的区划基本一致;另一个就是现在的奇台县。不过,那时候奇台的区划要比现在大得多,它不仅包括木垒,还包括其以西的广大区域。这样,镇西府城里就有两个行政衙门,其中一个是镇西府衙门,一个就是宜禾县衙门。那么宜禾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现在给地方命名是由地方的行政部门拟定了名称,一层层地上报,由国务院批准。而在皇权专制的时代,地方的命名是由皇帝直接命名的,例如镇西府,就是由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设镇西府和设宜禾县是同时进行的,从道理上说宜禾县的命名也应该是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当年的皇帝对全国各地的事情管得很细,例如存在于甘肃民勤县的一份乾隆年间该地方向镇西宜禾县三塘湖移民七百人的圣旨上,就有乾隆皇帝御批的三个字:“知道了。”连移民几百人的小事他都过问,为一个县命名,他更是应该亲自审定了。
宜禾的“宜”是适合、适宜的意思;“禾”原来只指小米,后来也用来指代谷物。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这里适宜谷物生长”。从命名文化的角度观察,多半都是将美好的期望和良好的祝愿,寄托在名字的含义当中,就连人名中的“长命”、“富贵”、“铁蛋”等,无不是在寄托幸福和健康企盼。其实,像任何企盼的东西常常是现实中最缺乏的东西一样,宜禾其实本来是不宜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气候环境是不大适合种庄稼的。这里的气候特点是暖季气温偏低,无霜期短,连小麦这样生长期并不长的作物也难以成熟。据史料显示,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冬天,天降大雪,平地上的积雪达一丈深,阻断了交通,车马不得通行。嘉庆四年,即1799年,十二月下旬下了一场大雪,积雪深一丈,积雪把人家的屋门封住,推都推不开。遇上冬天雪大的年份,夏天的地形雨也多,如果再碰上冷空气频繁入侵,秋天降霜降雪也就提前,农作物遭霜杀的情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麦子尚未成熟的时候遭到霜杀,其食用质量就大大降低,用民间的语言说,吃这样的冻面是“上牙黏住下牙,嘴都张不开”。为了适应这里无霜期短的特点,就种植青稞。青稞当主粮,营养差,不好吃不用说,吃下去肚子成天胀得鼓鼓的,太难受。试想,在清代开拓边疆的二百多年里,来自各地的屯民和守军,就在高寒地区,吃着青瘪的麦子和青稞屯田作战。所以,作为十分了解当地气候条件的官员,将适宜耕种、祈盼五谷丰登的希望寄托在地方的命名之上,其苦衷和爱护百姓的心情,令我们后来者肃然起敬。
而这个宜禾之 “禾”,还通假“和”,也就是说可以当 “和”字用的,比如宜禾,也可以写作 “宜和”的。这就使 “宜禾”不但有 “这里适宜谷物生长”,还有了 “这里适宜和平生活”,使这个地名的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们知道,从汉代到清代,这里因为地处内地交通西域的咽喉要地,又加之四面环山,草木茂盛,是天然的军事堡垒,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不断烽火燃烧的所在,这里的居民遭受战争之苦,时日长久,盼望和平生活的企望十分殷切,要能 “宜和”,要能达到 “这里适宜和平生活”的目的,大家在梦中也会偷着笑醒了。
不过要用现代科学观念观照一二百年前因为一次降一丈深的大雪,而不 “宜禾”,实在是一个求之不得的生态福音。现在要是有一个冬天,一次降上三米多深的雪,用不了三个年头,山顶上退缩了的冰川又丰满起来,干涸了的湿地又水汪汪起来,不但是巴里坤滋润了,哈密市缺水的帽子也该丢弃了。那该多好——不 “宜禾”实在算不了什么的!
来源: 新疆经济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20 09:5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