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齿蟾(学名:Oreolalax popei)是角蟾科、齿蟾属的两栖动物,雄蟾体长60-69毫米,雌蟾体长52-67毫米。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或相等,吻端圆,瞳孔纵置;鼓膜隐蔽,耳柱骨长;无犁骨齿,上颌齿发达。皮肤粗糙;头部及四肢背面疣小,背部及体侧有大疣粒。腹面皮肤光滑,腋腺和股后腺显著。前肢较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后肢适中或较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或眼前角,左右跟部重叠;指、趾端圆,趾侧缘膜甚弱,趾间具蹼迹或无蹼。体背面褐黄色或黄绿色,疣粒部位有黑圆斑,眼间无三角形斑;腹面肉红色,满布灰褐色或灰黑色麻斑。雄性第一、二指婚刺和胸部2刺团上刺粗大,胸部2刺团间距宽;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呈乳黄色,直径3.0-3.5毫米。第34-39期蝌蚪全长73毫米,头体长28毫米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62%;体背面棕色或褐色;尾部浅灰黄色,个别有小斑点,尾基两侧色深;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2个;口角部副突较多,其上具小齿。
成体:雄蟾体长60-69毫米,雌蟾体长52-67毫米。体略扁平,头部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圆略突出下唇,吻棱不显,鼻孔略近吻端鼓膜隐蔽颊部向外倾斜,颊面凹陷无犁骨齿舌后端缺刻显著咽鼓管孔小。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球状、色浅,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短于第四指关节下瘤不显,但第三、第四指有肤棱,内掌突大,卵圆形,外掌突略小。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或眼中部,左、右跟部重叠趾端圆、色浅,趾侧微具缘膜或不显,趾基部具蹼迹或无蹼关节下瘤显著,其间有肤棱,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部及四肢背面疣小,背部及体侧有分散均匀的大疣粒。腹面皮肤光滑,腋腺及股后腺显著。雄蟾胸腺1对,其上有大的角质刺。生活时背面褐黄或绿黄色,有排列较均匀的黑色圆斑上、下唇缘有深浅纵纹相间四肢背面黑色横纹多而细。腹面肉红色,满布灰褐色小花斑。液浸标本色深,斑纹醒目。
第二性征:雄蟾前臂粗壮,内侧2指背面有黑色婚刺胸腺1对,其间距较大,腺上有大而稀疏均匀的黑刺繁殖季节后,胸刺逐渐脱落无声囊,无雄性线。
卵:卵群块状,含卵约350粒,卵粒乳黄色,卵径3.0-3.5毫米。
蝌蚪:小蝌蚪体黑色,尾部色浅大蝌蚪棕色,尾浅灰黄色,少数个体的尾上有小斑点,尾基部两侧色浅,体尾交界处无“U”形斑。蝌蚪体壮,第34-39期的蝌蚪,后肢长7-14.5毫米,全长73毫米,头体长73毫米左右,尾肌发达,尾鳍起自第一肌节,尾末端钝圆。吻圆,口大,唇齿式一般为Ⅰ∶5+5/5+5∶Ⅰ,但各地者略有变异,比较同期的蝌蚪,四川宝兴、天全及峨眉山为Ⅰ∶5+5/5+5∶Ⅰ,少数Ⅰ∶6+6/6+6∶Ⅰ,彭县、茂县为Ⅰ∶6+6/6+6∶Ⅰ或Ⅰ∶7+7/7+7∶Ⅰ。唇乳突仅上唇中央微缺,口角处副突较多,其上具小齿角质颌强。
蝌蚪口腔底部结构:舌前乳突3对,其间无小乳突,第一、第二对呈手状,第三对呈分枝状舌原基长椭圆形,无舌乳突口腔底场呈卵圆形,每侧有乳突约12枚,排列呈弧形场内满布疱粒无口腔底场嵴口腔囊横椭圆形囊前和囊后有锥状小乳突和疱粒群腹愕帆长而宽,有骨针支持,有分泌窝。帆后中部有4对突起,中缺刻大,鳃篮呈横椭圆形,宽大于长每侧篮内有3个鳃室。
蝌蚪口腔顶部结构:鼻前场侧缘有长乳突1-2枚,场中部有1-2枚短小乳突鼻前乳突1对,位于内鼻孔前壁缘中部鼻瓣突1对,位于后壁缘内侧1/3处鼻后场中部两侧各有乳突2枚,外侧者大且具疱粒内侧者小,呈单指状。中峙呈半圆形,边缘呈锯齿状侧嵴乳突1对,呈手状口腔顶场乳突排列成倒“U”形,在前部的较短小,后半部乳突较长,每侧约有8枚,场内前部散有锥状小乳突,后部密布的疱粒延伸至腺体带顶场乳突外侧有小疱粒或锥状小乳突腺体带窄长,横过中部,分泌窝明显背腭帆中断,每侧内侧缘约有细小乳突13枚。
久晴后的阴雨夜9-11时左右,成蟾多出现在沟中,一般身体蹲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或在沟内边缘小草遮盖的上凹中,极个别的匍匐在沟中石块上,行动迟缓,多为爬行,很少跳跃,容易捕捉,但白天则极难找到。蝌蚪多集中在水流较急的回水凼内,栖于水底,受惊后急速潜入石隙中;曾发现大蝌蚪咬食小蝌蚪的现象。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