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国寺即漏山寺,是一座寺庙,位于今岳池县镇龙乡漏山寺村。
近日,记者偶翻《岳池县志》(清光绪版),忽见艺文《重修漏山宝国寺记》载:“漏山去吾邑东四十里,蜿蜒磅礴,四围皆峭厓,其上平衍,弥望林木森蔚,中有巨刹曰‘宝国’。按《图志》,唐中宗时,嵩岳元珪禅师驻锡于此,为修炼之所……”(注:县志上的“漏”为“少”与“兔”的上下结构组合体,今未收入字典,电脑更难输入,因与“漏”同音,故写作“漏”,下同。)
元珪禅师为何许人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中,元珪禅师也算是佛界名人,被收录于《佛祖历代通载卷·高僧传》,在明朝人瞿汝稷撰编的《水月斋指月录》一书中,也搜集了关于元珪禅师的诸多神异事迹。
据《佛祖历代通载卷·高僧传》所载,元珪禅师先入嵩山少林寺为僧,后体悟少林禅宗,离开少林寺继续修行。由此,记者斗胆猜测:岳池漏山宝国寺,莫非就是嵩山少林寺分脉?
查史料,宝国寺始建于唐
在《岳池县志》(清光绪版)中,关于漏山宝国寺的记载有多处。《岳池县志·卷九·寺观》记载:宝国寺,治东三十里,即漏山,唐元珪禅师修炼于此,历朝增修。记载最详细的是县志收录的明天顺举人、云南知府汪洋所作的《重修漏山宝国寺记》,全文约1500字。除介绍唐代始建庙外,还先后介绍了四次大修:南宋淳熙至庆元年间,首次对宝国寺进行复修且基本形成规模;南宋嘉泰年间,由枢密使安世龙、
金紫光禄大夫黎时举捐资大修,使宝国寺成为了驰名远近的大寺庙;元朝兵乱,寺庙被毁,至明宣德九年,由乡人资助并援请僧人复建,数年间,先后建成殿宇、月台、方丈房屋等;明成化十五年至二十年,由可澄和尚率建祖师法堂、殿前石梯、石道、寺外石垣及石坊,使宝国寺再成一方名刹。
让记者注意的是,枢密使和
金紫光禄大夫捐资大修一事。宋朝时,枢密使地位极高,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并立;而金紫光禄大夫也是正三品,官职不低。两大官员为何要捐资建庙?县志无从查考,但两人为宝国寺捐资之举,足见寺庙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登漏山,古寺遗址居奇岭
一个在岳池县的历史上曾有着重大影响的寺庙,如今又是什么样子呢?带着疑问和向往,2月5日,星期天,记者邀约摄影界朋友一同前往探考。
宝国寺遗迹位于今岳池县镇龙乡漏山寺村,宝国寺即漏山寺,位于村内的一座山头上,该村便因寺而名。
来到漏山寺所在山头的山脚下时,81岁的曾先碧老奶奶告诉我们,漏山要比周边高出几百米,但山顶上相对较平,住着几十户人家,是村内的一个生产队(村民小组)。以前,人们可以通过四道寨门进入山顶,但如今,仅北寨门可以进出,其他道路全被密密麻麻的荆棘所遮掩。
上山的路虽然全是石板路,但走起来不禁让人气喘吁吁——越靠近山顶,路便越陡,最陡的地方,坡度超过了70度。这更加深了记者对漏山得名之因的理解了——“漏”字的上面是“少”,下面是“兔”——漏山四面几乎全为悬崖,上面既然一只野兔也难以到来,足见漏山之险峻了。
看现场,无数古迹藏荒野
约摸走了20多分钟,我们终于来到了北寨门。这是寨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寨门,拱形门高约2.5米,宽约1米,门额上刻有“北门”两个大字,两大字之间则刻有“宝国寨”三个小字。
穿过寨门,继续绕陡坡上行约10米,终至山顶,只见山上一片旷野,一座座民房伴着丛丛树林分布其中,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田野里,几只山羊悠闲地啃着嫩草。山羊的主人是一位61岁的老人陈瑞兴,看上去略微有些苍老。他告诉我们,从山脚到山顶,大约有300米高,山顶上的面积约有2000亩,现在仍住有30来户人家,只是年轻人大多外出了。别看山高,山上却有田近百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下的老百姓饿得一天只能喝一碗可照得出人影的稀粥,山上的人却是围着桌子吃坝坝席。
谈起漏山寺,陈瑞兴说,庙子以前大得很,大大小小共有9个殿,从最下层到最上层,足有200米长。
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子被拆了,庙里的菩萨被毁了,一些石头被村民用来建住房和猪圈。说着,他带着我们来到他家的堂门,指着门额上的一墩长条石说道:“这就是大雄宝殿里的石柱头,上面还刻有字。”只见石柱长约2.2米,上刻字为:“东岭百道祥光来宝地”。
接着,陈瑞兴带着我们去看寺庙旧址——山顶村民房屋最集中的大院子里。
院子里,一道长约10米的七级石梯保存完好。陈瑞兴说:“台阶上面,以前就是大雄宝殿,石梯下面的坝子里,就是一座月台。”
看见有陌生人拿着相机来到院内,院内很快热闹起来,一位位老人从屋内走出来,争相向我们介绍起古寺。
64岁的尹茂林说,拆庙子时,他看见梁上写有时间,是大清同治年间培修。他还说,漏山寺的整个山顶就像一只朝东南方向展翅飞翔的凤凰,寺庙便建在凤凰的颈脊上。
60岁的陈景良则说,以前,庙里住着个和尚,叫僧可学,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来官不接,去官不送。
陈景良所说的僧可学,史上确有此人——《岳池县志》(清光绪版)记载:可学“十余岁于经史诸家无不精研,由吾道入禅,故于楞严、法华等释典,一见了然,喜吟咏,脱口成章”。其为人淡泊,不慕荣利,安于退让,深涉释典,博通儒书,领袖诸山,书法造诣颇深,常与岳邑县令、释家师友及文人学士频繁往来,着有《漏山诗集》,并自雕刻书板,还为华蓥山伏虎寺僧昌言所著《虎溪诗稿》、《华银山志》雕刻书板。时岳池县令武尚仁在为其《漏山诗集》所作序中如此说道:“予七载岳池,未尝一日离,凡朋辈寄来诗集,皆藉其手校订。”(译文:我在岳池作了七年知县,没有一天同他分离过,凡是朋友寄来的诗稿,都请他一一校订。)
村民李德友从家里搂出一个石狮子来,石狮不大,但雕刻十分精细,从雕刻风格来看,是典型的南派狮雕。李德友说:“这是我挖土时从地里挖出来的,只挖到这么一个,应该还有一个,晓不得在哪里。”
“那外面还有两个大狮子,我带你们去看嘛。”在陈景良的带领下,穿过一片到处是断碑残雕的竹林,来到一块水田边。“喏,睡在地下那个就是。”沿着陈景良手指的方向,一尊长约2米的石狮侧卧于水田边的草丛里,面部略残。在这尊石狮的不远处,则是另一尊石狮,头部已毁,不知去向。
我们不禁有些惋惜,陈景良则说:“在这山上,雕的一些碑呀,菩萨呀,你稍不注意便会遇上,就是没得一个全的。而很多地方往下挖下一尺深,都是厚厚的瓦块。你们若有时间,可以多在这上面转一转。”
为了找到一些有文字的雕刻,我们随意地在古寺周边流转开来。但很遗憾,结果让我们非常失望。望着一片片荒野,想着山寨的闭塞,我们不禁忧心起来:若干年后,这上面还有人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