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烧
汉语词语
宝烧,又称宝作、宝作瓷,即用宝玉石末烧制的瓷器
简介
明 高濂 《遵生八笺·论定窑》:“ 元 时 彭君 宝烧,於 霍州 者名曰霍窰,又曰彭窰。” 清 朱琰 《陶说》卷六:“宝烧,以西红宝石末烧也。”
宝烧又称宝作瓷,是添加金银珠宝等名贵材料,通过其特殊的天然成份烧制出稀世的瓷器,故称宝作。据说,名贵的汝瓷、钧瓷其实就是珍宝入釉的宝作瓷范畴,只是以不知古人具体的配方了,这些配方也是古代官窑藏而不宣的秘方之一。可称为中国古代顶级工艺的典范,名符其实的国瓷技艺。
发展史
珍宝入瓷的宝烧工艺追根溯源,我国古代早有宝烧瓷釉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之说。而且,官窑作坊的匠人很早就发现,将玉石、珍珠、玛瑙掺入胎、釉中,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绝世瓷器。
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与珍宝入瓷有关。其中最早用珍宝入瓷的是被称为诸窑之冠的“柴窑”(五代时期,柴世宗在位之窑)。清代著名陶瓷学专著《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其品之高,历代古瓷莫过于此。以至于后世将其碎片亦等诸珍宝,视若拱璧。又,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油(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瓷的特殊光泽,即源于此。明清以降,“宝烧”之法,绵延不绝。“明宣德窑制祭红器,红鱼靶,以西洋红宝石为末研入釉料,色鲜艳,有宝光。”
傅振伦《略论古代瓷器的鉴定》记载,明代,云南保山以宝烧工艺,烧制出晶莹剔透,宝石一般的围棋———“永子”,被誉为“天下第一棋”。据涉及珠宝与名瓷两项业务的唐人公司技术人员透露,云南保山是南红玛瑙的主要产区,那里盛产优质的南红玛瑙,色彩艳丽,入瓷的珍宝或就是如今非常热门的南红玛瑙。而清代传入日本的“七宝烧”瓷,则更是汇集了金、银、玉石、玛瑙、珍珠、珊瑚、砗磲等多种珍宝。
参考资料
一带一路话“国瓷级”技艺“宝作瓷”.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2020-10-13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7 21:44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