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系(real number system)亦称实数连续统,即所有实数的集合。任何一个完备的阿基米德有序域均可称为实数系。在保序同构意义下它是惟一的,常用R表示。由于R是定义了算术运算的运算系统,故有实数系这个名称。
历史
一、“数觉”产生自然数。形成自然数系
数的概念产生于原始人在生活和生产中逐渐形成了“有”和“无”、“多”和“少”的概念,再从“有”中分离出“多少”,逐渐产生1、2、3等自然数概念,这是人类蒙昧时期具有的“识数”的能力,这种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数觉”。这种“数觉”并非为人类所独有,人类智慧的卓越之处在于他们发明了种种记数方法。最初的记数方法是由具体物品或标志(如手指、小石、刻痕、结绳等)来代替,根据一一对应的原则进行记数,以后便逐渐脱离了具体事物的量,抽象出纯粹的数的概念,这就是数字——记数的文字(数的语言)。不同的文明创造了迥然不同的记数方法,如,巴比伦的楔形数字系统、埃及象形数字系统、希腊人字母数字系统、玛雅数字系统、印度一阿拉伯数字系统和中国的算筹记数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数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记数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出现了:
位值制记数法。所谓位值制记数法,就是运用少量的符号,通过它们不同个数的排列,以表示不同的数,其中最重要和最美妙的记数法则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常称为阿拉伯lO进位位值制记数法(阿拉伯数码)。
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1749一1827)曾对此有过一段精彩的评论。他曾经写道: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不但有绝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它今天看来如此简单,但恰恰是它的简单性以及对一切计算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才使我们的算术在一切有用的发明中列在首位。阿拉伯数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确切名称,其实叫做印度一阿拉伯数码更为恰当。它的演变,有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现已有充分而确凿的史料证明,lO进位位值制记数法最先产生于中国。印度一阿拉伯数码最早可以上溯到婆罗米文字,这种文字形成于公元前7、8世纪,是印度文字的祖先。完成位值制必须有“0”号,最初用空格表示零,后来用小点表示,印度最早的确凿无疑的“O”号出现在一块石碑上,年代是公元876年。公元773年,印度数码开始传人阿拉伯国家,有人顾名思义,认为“
阿拉伯数码”就是阿拉伯人创造的数码,这是误解。
13世纪,欧洲的著名数学家斐波那契(L Fibonacci,1170一1250)写了一本书,名为《算盘书》,这是第一部向欧洲人介绍印度数码的著作。在欧洲人的印象中,这些数码来自阿拉伯国家,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码,这个名称就这样沿用下来。由具体的记数需要抽象出数字的概念,伴之而来的就是数数,即数的运算,10进位位值制记数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掌握的数的语言,已从少量的文字个体,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完善运算规则的数系。人类第一个认识的数系,就是常说的“自然数系”。自然数系是一个离散的,而不是稠密的数系,它作为量的表征,它只限于去表示一个单位量的整数倍,而无法表示单位量的部分。在自然数系中只能施行加法和乘法,而不能自由地施行它们的逆运算,即减法和除法。这些缺陷,由于分数和负数的出现而得以弥补。
二、引入分数,承认负数。形成有理数系
原始的分数概念来源于对量的分割。分数看作是正整数的比,这相当于自然数系中引入除法运算。为了使减法运算在自然数系内也通行无阻,负数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盈余与不足、收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是负数概念在生活中的实例,教科书在向学生讲授负数时也多搪此理,这就产生一种误解:似乎人类正是从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而引进负数的。
而事实表明,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首先出现在中国《九章算术》的“方程”一章中,因为对“方程”进行两行之间的加减消元时,就必须引入负数和建立正负数的运算法则。负数虽然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传到了欧洲,但16世纪和17世纪的大多数数学家并不承认它们是数,或者即使承认了,也并不认为它们是方程的根。如韦达(Vieta,1540一1630)完全不要负数,巴斯卡(Pascal,1623—1662)则认为从。减去纯粹是胡说。负数是人类第一次越过正数域的范围,此前种种经验,在负数面前全然无用。在自然数系中引入除法和减法运算,得到分数和负数的概念之后,自然数系就扩充成了有理数系。
古希腊数学的祖师之一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而数就是正整数(非零自然数),分数看作整数之比。除此之外,他们不认识,也不承认有别的数。他们相信,任何量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从几何上讲,对于任意给定的两条线段,总能找到第三条线段,以它为单位(即公度)线段能将给定的两条线段划分为正数段。希腊人称这样给定的两条线段为“可公度量”,意思是有公共的度量单位。毕达哥拉斯学派讨论的数仅限于可公度的量。原意是“可表达的”、“可比的”和“有理由的”的意思,这就是有理数名称的由来。然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后来却发现,并不是任意两条线段是可公度的。例如,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就不能构成可公度线段。对于不可公度量,被认为是“不可比的”、“不可表达的”和“无理由的”,这就是无理数名称的由来。
三、接受无理数,完善实数理论
无理数的发现对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信条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拉以外的许多无理数,如中国古代数学在处理开方问题时,也不可避免地碰到无理根数。这些“怪物”深深地困扰着古希腊的数学家们,这就是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无理数(不可公度量)的发现,击碎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美梦,同时也暴露出有理数系的缺陷。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的距离(线段长),如果是可公度的,则对应一个有理数,如果是不可公度的,则找不到一个数与之对应,这说明直线上漏出了许多“孔隙”,尽管有理数有很多,在直线上是“稠密”公布的,但都不是连续的,不能与直线上的点形成一一对应。这是一个很困扰人的问题,它使得几何学在逻辑上绕不过不可公度障碍,势必形成几何学与算术的分离,如此一来,古希腊人把有理数视为连续衔接的设想就彻底地破灭了。
无理数是什么?现在的回答是:
无限不循环小数。然而,什么是无限?如何判断不循环?两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如何相加、相乘?法国数学家柯西(A.Cauchy,1789—1875)给出了回答:无理数是有理数序列的极限。如此一来必须在有理数系中引入极限运算。然而按照柯西的极限定义,所谓有理数序列的极限,意指预先存在一个确定的数,使它与序列中各数的差值,当序列趋于无穷时,可以任意小。但是,这个预先存在的“数”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姑且像柯西一样,把有理数序列的极限看成是先验地存在的。这个极限可能是无理数,也可能是有理数,我们统称她是实数。
定理
实数系的基本定理也称实数系的完备性定理、实数系的连续性定理,这些定理分别是
确界存在定理、
单调有界定理、
有限覆盖定理、聚点定理、
致密性定理、
闭区间套定理和
柯西收敛准则,共7个定理。
它们彼此等价,以不同的形式刻画了实数的连续性,它们同时也是解决数学分析中一些理论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微积分学的各个定理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7个基本定理的相互等价不能说明它们都成立,只能说明它们同时成立或同时不成立,这就需要有更基本的定理来证明其中之一成立,从而说明它们同时都成立,引进方式主要是承认戴德金公理,然后证明这7个基本定理与之等价,以此为出发点开始建立微积分学的一系列概念和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