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八号”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2006年9月9日下午3 时, 我国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实践八号是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星上装载粮、棉、蔬菜、林果、花卉等9 大类2000 余份约215 公斤农作物种子材料, 用于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诱变
飞行试验。卫星还装载了多项空间环境探测装置, 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磁场等环境要素, 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
简介
“实践八号”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于2006年9月9日发射成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五院) 抓总研制。卫星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 返回舱由回收舱和制动舱组成, 仪器舱由服务舱和密封舱组成。卫星总长5144 毫米, 最大直径2200毫米。育种卫星除有效载荷分系统外, 还包括结构、控制(含姿控、轨控)、跟踪、遥测、遥控、天线、程控、电源、总体电路、热控、返回等11 个分系统。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把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千克农作物种子和菌种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进行空间环晚下的诱变
飞行试验,共包括了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微生物16种、动物3种。主要任务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进而探索出空间育种方面的规律,即利用空间宇宙射线、交变磁场、微重力等特殊的太空环境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的影响,使农作物种子产生在地面环境中得不到的变异,最终筛选出有着优异变异性能的农作物新品种。
星上还装载了用于探测空间环境辐射、微重力和地球磁场等空间环境要素的多项装置,开展空间环境要素诱变育种的对比研究,获得的数据还将用于探索地面装置模拟空间环境因素的途径,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
发射与回收
2006年9月9日,被誉为“金牌火箭”的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自1987年开展航天育种研究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利用卫星开展航天育种工程的试验与研究。
长二丙火箭和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分别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一院和五院研制。火箭和卫星的各项技术状态都日趋成熟。由于准备充分,发射日期还提前了一天。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进行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并按计划实施回收。
当天15时,随着“点火”指令的下达,长二丙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实践八号卫星飞向湛蓝的天空。由于当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格外晴朗,能见度很高,火箭在空中的一、二级分离也清晰可见。9分49秒后,星箭顺利分离。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时传来的测控数据,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运行轨道为倾角63°,近地点180千米、远地点460千米。至此,长二丙火箭已连续28次成功发射,续写了辉煌。同时,这也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9月24日在轨运行15天后,在四川遂宁回收,回收舱保持完好,留轨舱进行3天留轨试验。留轨舱用于开展多项微重力试验——空间密闭生态系统中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它有助于科学家了解空间环境对高等植物
生殖生长的影响,从而为将来如何建立空间
生命支持系统或建设“太空农场”提供帮助。卫星共运行355小时,航程900多万千米,圈满完成了诱变育种试验和机理研究等空间运行任务。
肩负任务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2000余份约215公斤种子和菌种,涉及152个物种,其中植物133种、动物3种、微生物16种。它们乘坐卫星在太空“旅行”15天,于24日重返大地。
我国开展航天育种以来,多次利用
返回式卫星进行空间搭载试验,通过利用空间环境资源,把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取得显著进展。尤其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农作物上诱变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种质。
育种卫星回收后,农业部将组织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育种筛选,经过3年到5年的培育,有望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除实施空间育种任务外,实践八号卫星上还搭载了中科院的9项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项目、1项控制推进剂剩余量测量项目、1项铷钟搭载项目和1项暗物质探测项目等。
实践八号的特点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针对有效载荷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卫星设计、研制时重点考虑到温度和防水等方面。在卫星上升段、太空运行段及返回再入段,卫星舱内温度可控制在15-26摄氏度。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还通过力学环境条件试验进行舱内结构布局设计,用特殊支架固定2000多份种子样品。防水设计方面则采用一种透气不透水材料,保证卫星返回地面时即使落入水中,种子短时间内也不会被水浸泡而受损。
据现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唐伯超介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中国返回式卫星,其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包括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内的我国新一代
返回式卫星,实现了七大技术飞跃:一是姿态控制精度的提高,使卫星姿态更稳;二是采用对流换热技术,使卫星内部温度控制误差仅为±0.2摄氏度;三是采用了与神舟飞船一样的测控系统,天地通信更可靠顺畅;四是程序控制更先进,能够让卫星在太空中准确顺畅地进行各种动作;五是装载能力由过去的3吨左右提升到近4吨;六是采用锂电池作为主电源,持续供电的飞行能力由15天增至近1个月;七是轨道控制和返回指令更精确,回收落点误差大大缩小。我国在装载能力和持续飞行能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其他多项指标已经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在论证研制的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将在装载能力和持续飞行能力上取得更大突破。
航天育种工程
此次卫星发射是
航天育种工程项目中的一部分。该项目由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种子地面培育、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构成, 主要任务是以我国成熟的航天技术为基础, 生产符合育种工作需要的专用返回式卫星一颗、运载火箭一枚; 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重点, 选择9 类180 组种子材料进行空间育种试验; 利用空间环境探测装置及地面模拟试验设施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 提高航天育种效率, 加强技术储备。
在该项目中, 农业部作为用户单位负责空间诱变生物遗传机理研究和种子的筛选、装载、地面育种试验等地面育种工程部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卫星、火箭的研制与生产等星箭工程部分以及空间环境机理研究; 总装备部负责卫星的发射、测控和回收部分。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测控及回收等纳入国防科工委管理的民用科研试验卫星经费渠道。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7 年以来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多次空间搭载试验,诱变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实践证明, 航天育种可获得地面诱变育种中难以得到的效果, 并已成为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施航天育种工程,可望获得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