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三号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通信卫星
实践十三号卫星(中星16号卫星),2017年4月12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这颗卫星首次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其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比以前有十倍左右的提升。
背景信息
电推进是一种先进的推进技术,它的比冲可以达到3000秒以上,是常规的化学推进剂10倍以上,好处是可以显著缩减卫星携带的推进剂数量。原来一颗卫星需要带3吨的化学推进剂,采用电推进之后,理论上只需要带300公斤推进剂,对于卫星减重和增加有效载荷帮助明显。
发射历程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实践十三号通信卫星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通信卫星发射约10多分钟后,与西昌远隔万里之遥的“远望6号”在赤道附近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捕获目标,为火箭飞行“保驾护航”,为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作出重要贡献。
2017年4月20日22时50分,随着飞控中心的控制指令,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在实践十三号卫星上成功在轨点火,产品工作正常,参数稳定,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018年1月23日,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轨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在轨测试期间,实践十三号完成了11个试验项目。其中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领域走到世界前列,为后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基础。
卫星功能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是验证东方红三号B平台和载荷新技术的高轨道试验卫星。以前能同时传送几十部标清电视节目,随着卫星通量的提升,将来能同时传送几十部4K超高清电视节目,帮人们在飞机高铁上流畅接入互联网。
实践十三号卫星在完成在轨技术试验验证后,将纳入“中星”卫星系列,命名为中星16号卫星。
实践十三号卫星最高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研制的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将带动中国卫星通讯技术的飞升。未来三年,中国将利用高通量通信卫星组成高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大部分地区和近海海域,在飞机机舱内、高速运行的高铁上,甚至偏远的山区,便捷高速上网将成为现实。该卫星设计有26个用户点波束,总体覆盖我国除西北、东北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近200公里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宽带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用该卫星方便地接入网络。
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刘方表示,通信卫星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都是服务于广播电视、骨干网政府用户、企业用户、大用户,现在可以服务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比如随身带着wifi的转接器,就可以把卫星信号变为wifi。”预计在3年内,中国的2000多架民航客机、3000多辆高速列车和数万艘轮船,可随时随地实现高速上网。
卫星定点于东经110.5度同步卫星轨道,提供26个用户波束,可应用于远程教育、医疗、互联网接入、机载和船舶通信、应急通信等领域,覆盖中国中部、中西部、东部、南部、拉萨地区、中国近海地区。
研究意义
实践十三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将转入Ka频段宽带通信试验业务,纳入“中星”卫星系列,命名为中星十六号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可为我国通信设施不发达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良宽带服务,促进宽带卫星通信在高铁、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以及企业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实践十三号卫星实现了“五个首次”:
1、首次在我国高轨卫星上使用电推进(无需消耗化学推进剂)完成全寿命期内南北位保任务,卫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2、首次在我国卫星上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通信总容量超过20Gbps
3、首次在我国高轨卫星上搭载激光通信系统;
4、首次在我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应用国产化产品,改变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进效率比常规化学推进提升十倍以上;
5、首次在我国卫星上将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既满足新技术在轨试验的目的,又满足载荷示范应用的要求,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相关机构
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卫星、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一院研制,地面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运控和试验应用系统由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发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6 16:37
目录
概述
背景信息
发射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