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指数的指数性质为成份指数,指数简称“实践指数”,实践指数追溯设立于2002年6月的第一个交易日(6月3日),以2002年5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
编制方法
1、成份股的选择
样本空间:所有正常交易的中国A 股股票中,上市时间满三个自然月的非ST、PT类股票。
样本数量:200 只股票。
选样标准:市场规模(自由流通市值);流动性(成交金额)。
选样方法:在确定样本空间的基础上,实践指数根据以下四个步骤选样。
根据过去一年的日均数据,先计算候选样本股的“时间加权自由流通市值”(PC)和“时间加权成交金额”(PA),公式如下:
式中:N为候选股最近一年的交易天数,最近一个交易日为第N天,最早一个交易日为第1天。
计算候选样本股的PC 和PA 值在全部候选股中的排名(从大到小),然后确定各样本股的选股指标:
选股指标= max(PC排名×1.5,PA排名)
选股指标最小的200只样本股入选指数成份股。
2、样本股的调整
实践指数依据样本稳定性和动态跟踪相结合的原则,每半年调整一次成份股,每次调整比例一般不超过10%。特殊情况时也可能对样本进行临时调整。
成份股调整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调整计算指标市场数据的截止日分别为每年4月和10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财务数据为最近一期公开公布的报表数据(调整为年化数据,调整方法为:本期+上年度-上年度同期,例如一季度年化净利润为:一季度净利润+上年度净利润-上年一季度净利润)。
调整方法:每次调整时,首先按照前述选样方法确定样本空间的选股指标,然后保留样本空间中选股指标排在前240名的原成份股,以及原成份股中选股指标排在前180名的成份股,如果保留的原成份股数量不足200只,不足部分用排名最靠前的新成份股补足至200只。
3、指数的权数及计算公式
实践指数采用派氏加权指数公式逐日连锁计算,以成份股在指数中的PC占比和PA占比综合计算权数调整因子,权数调整因子一经确定,至下次成份股调整前,一直保持不变,权数确定公式如下。
式中: PCi 为第i只成份股的时间加权自由流通市值, PAi 为第i 只成份股的时间加权成交金额。fi 的上限值为1.5。
式中: pi 为成份股实时成交价格,如无实时成交价格,则令pi = p0i ; p0i 为成份股上一交易日收市价; qi 为成份数
自由流通股数;fi 为成份数要数调整因子。
连锁计算法的调整计算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调整成份股的范围:即调整子项和母项中Σ的汇总范围,将某股票纳入(或剔出)指数的计算。
(2)调整母项中某成份股的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指在某成份股的市场价格出现除权现象时,在除权除息日将母项中该成份股的
股权登记日收市价更新为除权参考价。
(3)调整子项和母项中某成份股的权数:即当某一成份股
自由流通股数发生变化时进行调整。
微观结构分析
实践指数自2002年6月3日设立以来,已先后进行过7次调整,首批成份股和7次调整名单见附表1至附表9。
从编制方案可以看出,实践指数的最大特点是力求指数成份股微观结构的改善。对于一个证券市场,只要样本股数量足够,要推出一个市场代表性和流动性双佳的指数并不难,但如果要做到指数每一成份股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好表现,对于中国股市这样一个呈现市值规模低平分布特征的市场来说,是比较难解决的。
1、成份股调整数量
根据编制方案,实践指数依据样本稳定性和动态跟踪相结合的原则,每半年调整一次成份股,每次调整比例一般不超过10%。特殊情况时也可能对样本进行临时调整。成份股调整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一个交易日,调整计算指标市场数据的截止日分别为每年4月和10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除第7次调整数量为8只外,其余各次调整数量均达到最高限的20只,第7次调整使用的市场数据是2004.11-2005.10的数据,由于这段时间新股上市、配股和增发等再融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所以调整数量只有8只,可见,每次调整新入选的成份股以新股或配股和增发行为引起的变化占很大一部分,这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这样既保持了指数的相对稳定,又及时为指数增强了新鲜活力,说明指数编制方案是非常合理的。
每次调整新增股票类型统计:
2、成份股的稳定性
虽然成份股的选择是根据最近一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排名,但我们发现,成份股入选后经过半年时间的运行,在运行期间,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成份股的日均市值排名分布在前200名以内,并且随着近几年股市的发展,基本稳定在80%左右,而排名保持在前300名以内的成份股数则高达95%,充分说明了指数成份股市场规模的稳定性。
实践指数成份股的日均流通市值排名分布:
日均成交金额的排名保持情况没有成交金额理想,这是因为:成份股的成交金额相对市值规模的排名容易发生变动;选股指标中成交金额的权重只占了40%。但成份股入选后经过半年时间的运行,在运行期间,仍有60%以上的成份股的日均市值排名分布在前300名以内,并且随着近几年股市的发展,第6批已经上升到了76%,第7批则达到78.5%,演变趋势非常好,充分说明了指数成份股流动性的稳定性。
实践指数成份股的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分布:
由于各成份指数的样本空间不同,且成份股数不同,因此难以比较优劣,但沪深300指数和实践指数的样本空间相同,均为沪深两市,可比性比较好,因此我们选择第7批(2005.6.1-2005.11.30)实践指数的成份股和沪深300第2批(2005.7.1-2005.12.31)成份股进行比较。
实践指数和沪深300成份股的排名分布:
沪深300因成份股数为300只,是实践指数的1.5倍,应该说,这样的排名比较方法对沪深300有利,但事实情况是,沪深300指数没有一项比较指标超过实践指数。充分展示了实践指数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皆佳的市场魅力,科学先进的选样标准,使得在实践指数中,代表性和可投资功能被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3、成份股的可交易性
设立以下可交易性指标:假定成份股在指数中的市值权重为PC,所有成份股的日均交易金额为A,各成份股的日均交易金额除以A为交易额占比PA,则可交易性指标为PA/PC。如果可交易指标值大于等于1,说明市场供应量达到市值占比的需求;反之如果小于1,则可交易性欠佳,因为个别可交易性差的股票对指数整体可交易性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们比较指标值较小的成份股的可交易性。
为了比较的公平性,选择2005年7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这半年间的市场数据进行统计,实践指数采用第7 批成份股(2005.6.1-11.30),深证100指数采用第6批成份股(2005.5.23-11.20),上证180和沪深300指数分别采用第7批和第2批成份股(2005.7.1-12.31)。
统计表明,实践指数可交易性最差的20只股票的指标值分布在0.4-0.618 之间,这20只股票全部是同期沪深300 的成份股,其中可交易性比沪深300差的只有4只,其他16只的可交易性均好于沪深300,可交易性平均好于沪深300指数15.8%。同时,这20只股票中有19只是同期上证180或深证100的成份股,其中可交易性比上证180或深证100差的只有3只,其他16只的可交易性均好于上证180或深证100,可交易性平均好于上证180或深证100指数22.77%。
实践指数成份股可交易性比较:
沪深300可交易性最差的30只股票的指标值分布在0.202-0.488之间,并且这30只股票中只有16只是实践指数的成份股,同时这16只股票的可交易性全部低于实践指数,平均低于实践指数21%。
上证180可交易性最差的18只股票的指标值分布在0.277-0.546之间,这18只股票中有15只是实践指数的成份股,同时这16只股票中有15只股票的可交易性低于实践指数,平均低于实践指数22%。
深证100可交易性最差的10只股票的指标值分布在0.253-0.494之间,并且这10只股票中只有6只是实践指数的成份股,同时这6 只股票的可交易性全部低于实践指数,平均低于实践指数30%。
以上分析表明,实践指数的可交易性极佳,强于其他成份指数。可交易性的改善,有助于设计推出相关的指数基金、ETF、和指数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