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是社会学名词,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一些网民对于畸形低俗的东西颇有兴致,另类网红抓住部分网友的猎奇和审丑心理,刻意扮丑、
装疯卖傻来吸睛圈粉。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一些网民对于畸形低俗的东西颇有兴致,另类网红抓住了这种猎奇、窥私的心理,突破各种底线,刻意扮丑、装疯卖傻来吸睛圈粉,不雷死人决不罢休。
人们为什么会有审丑的需求,这和心理学里所说的自尊需要和自我服务的偏见有关。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严霄霏认为,我们经常要通过同他人的比较来获得自尊,我们喜欢受到周围人的重视和认同。
但是对于自尊低的人来说,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自尊的,比如有比他们更不堪的可以评头品足的对象,这是一种维护自尊的
自我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当自尊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不会那么脸皮薄,也不会那么多的去批评别人。
2021淘宝丑东西项目负责人表示,淘宝评选丑东西并不是主张审丑,而是致敬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们的‘审美’标准是不能哗众取宠博眼球,而是这些丑东西需要有态度、有创意、有个性,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它们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可爱,表达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不拘一格的美。”
审丑”现象的泛滥,给这个社会所提供的只有平庸和丑陋,制造的是一种变态的低级趣味,对社会文化毫无正向贡献可言,反而会逐渐消解、腐蚀主流价值观,产生一种反向的拖扯作用,拉低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而沉浸其中者,在满足猎奇、窥视欲望的同时,自己也成了“审丑”的共谋(光明网评)。
不知从何时起,审丑在网上成了一股潮流,一些网民对于畸形低俗的东西颇有兴致,让那些另类网红恰是抓住了这种猎奇、窥私的心理,“臭名也是名”“丑红也是红”对于各大丑红黑红而言,靠大肆炫丑来吸睛圈粉,吸引到流量就掌握了财富密码,凭借各种丑态一炮而红,商业广告纷纷来敲门,倘若靠放屁啃脚、撒泼打滚就能名利双收,对社会价值观也无疑是一种冲击与扭曲。必须看到,黑红丑红们为何越骂越多?网络平台难辞其咎(澎湃新闻评)
“黑”能变“红”,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是部分网友存在的猎奇和审丑心理;二、是争议能带来关注度,关注度能带来金钱。但“走红”后就割韭菜的模式越来越行不通。身份从“无名小卒”转变为“公众人物”,此时就应该肩负起公众人物应该有的社会责任。让人心理乃至生理都不适的直播内容,低俗的语言,绝不适合在一个公共视频平台传播(新京报评)。
芙蓉、凤姐这些审丑的事件里面大多有三个主角,芙蓉、背后的推手和媒体、公众。这三方面在事件当中各自满足着自己的需求。对前两者来说,主要获得关注和经济利益。对公众来说,是满足了审丑的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民性“审丑”迎来新的高潮,甚至有人担心这种“审丑”会由变态转化为常态(凤凰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