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测试是
审计人员为达到
审计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被审项目的部分内容进行试验,以获取
审计证据,据以判断被审项目是否可以接受的一种
审计程序。
从其本质上看,符合性测试和控制测试均与
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有关,两者都是为了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到执行而进行的测试,但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在
制度基础审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揭示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控制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作为确定
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而在
风险基础审计中,测试的目的是根据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为与符合性测试相区别,将风险基础审计中的这种测试称为控制测试。
2.测试的方法。在进行符合性(控制)测试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证据检查法、
穿行试验法和
实地观察法。
(1)证据检查法。所谓证据检查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的目的,抽取一定数量的账表、凭证等
书面证据和其他有关证据,以检查验证其有关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总要在一定的证据上表现出来,因此,通过一定数量的证据检查,即可证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在批准控制方面,各项费用的支出都必须由发生该项业务支出的部门负责人核准并签字,审计人员通过有关手续检查验证,即可检查在实际执行中部门负责人是否严格履行了批准控制职责。
(2)穿行试验法。所谓穿行试验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目的,有选择地抽取某项控制的几笔业务,按照被审单位规定的业务处理程序,从头到尾地重做一遍,然后将其结果与被审单位的业务处理结果相比较,以判断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3)
实地观察法。所谓实地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测试目的,到被测试项目的工作现场实地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检查验证其规定的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的一种方法。该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结合其他方法一并进行。
所谓实质性测试是指为审查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正确性的错误或不合法金额所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其目的是取得有关
会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会计处理,以及寓于其中的有关舞弊和差错的会计处理是否妥当的证据。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实质性测试、
分析性测试和余额的详细测试三种。
所谓交易实质性测试是指为判断被审单位的会计交易在
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是否正确过入
明细账和
总账而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如审计人员执行交易实质性测试可以检查已记录的交易是否存在和已发生的交易是否被记录,也可以通过该测试以确定已记录的销货交易的记录是否正确、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分类是否正确、汇总是否正确和是否过人正确的账户。如果审计人员确信交易在日记账中已作正确记录并正确过账,他就能确信总账的合计数是正确的。在实际工作中,符合性(控制)测试可以与所有其他测试分开进行,但为提高效率,常常与交易实质性测试同时进行。
所谓分析性测试是指通过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的研究而形成的
财务信息的评价。分析性测试的运用实际上是将账面金额同审计人员确定的
期望值的比较过程。分析性测试的目的是:
(4)减少余额详细测试。这些尤其是后两个目的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其他测试的范围。如果分析性测试表明可能有错误,就需要作更广泛的调查;如果通过分析性测试没有发现重大差异或没有差异,则其他测试就可减少。
所谓余额详细测试是指检查账户期末余额的正确性而设计的一种审计程序,如直接向顾客
函证应收账款,对存货作实物检查,审查供货单位的对账单以检查
应付账款等,都是余额详细测试。在审计中,这种
期末余额的测试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测试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独立于被审单位的单位和个人,通常被认为是质量较高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