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是对被审单位的管理业绩、决策所进行审核、稽查。是就被审单位的业绩或目标、计划、程序和方针提出意见,并对管理业绩的效果表明意见,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产物。它涉及到经营方针和计划,并从分析企业发展方向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把企业引向正确的方向。管理审计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综合地研究经营管理。(2) 以经营计划为审计对象; (3) 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和信息审计方法。其内容包括:(1) 对企业经营目标、计划、管理秩序以及长期规划进行审查。(2) 对企业高层领导部门在内的整个管理部门进行评价。
审计介绍
管理审计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事项在计划,组织,
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以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
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项管理活动
管理过程审计
管理过程审计是指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
管理职能为对象的一种
经济效益审计。它通过对各种管理职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的
评估,以考查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素质的优劣以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并针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如对
决策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是否制定科学的决策和程序,是否遵守合理的决策原则;决策的方法是否科学、恰当,决策的结果是否正确等。对
控制职能的审查,主要应查明有无健全和科学的
内部控制制度,各项控制制度是否严格执行,其实际效果如何等。
管理部门审计
管理部门审计,是以企业的各管理部门为基本对象,通过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状况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如对设备
物资管理部门的审计,应查明是否履行了对
物资消耗和存储定额的制订、采购、保管、收发和维护等职责。
对
财务部门的审查,应查明会计工作是否遵循了
会计法规,有无严格的
成本控制制度;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资金的筹措,减少
资金占用,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等。
企业
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管理审计后,从过去的纠错防弊、扮演“警察”角色为主向高层次的“参谋、耳目、助手”方向发展;从真实性、
合规性审计为主向注重
效益审计方向发展;从以
财务报表为中心的
财务收支审计向以
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基础审计的方向发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
事中审计方向发展。
重点
价格审计
对本部门、本单位在购销过程中发生的价格行为进行咨询、审核、监察,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价格决策服务。这包括购价审计、销价审计、
成本价审计、造价审计和投资
价格审计。
经济合同审计
企业在
联营投资、技术引进、资源开发、设备订购、生产协作、工程施工等方面存在大量的
经济合同,通过对经济合同的签定、履行、结果各个阶段的审计,及时发现影响企业权益的种种问题,如在合同签订前,即审查其是否可行、合理,可以制止
无效经济合同的签订,避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查找“盲点”。通过
符合性测试和
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
会计控制、主要经营管理环节、
实物控制程序以及经营实体管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管理秩序是否规范,是否严密和有效,各控制点是否由不同部门和个人去完成,有无“独揽”情况,经营管理职权是否民主科学和相互制约,寻找失控点和漏洞,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从而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过程审计
它是以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管理职能为内容的一种管理审计。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
生产组织、工艺流程、
技术改造、投资决策、业务经营、劳动人事等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
效益性进行评价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灵活地开展监督和服务。
方法
因果分析
“
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
“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
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
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
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
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
“窗帘拉开式”审计法
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
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
例如,某项
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
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
采购过程及
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
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
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这种
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
“遵循性”审计法
“遵循性”
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
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
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
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
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
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
“高屋建瓴”审计法
强调管理审计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没有微观只有宏观是不可能的,同样只有微观没有宏观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观和站在宏观的角度所得出的
审计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
如一个
集团公司,内部有许多子公司,某一个子公司车辆需要进行修理,经过考察,委托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进行修理,比集团公司内部其他公司的价格要低得多。如果站在这个子公司“微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得出用外部单位进行修理的结论,但如果站在集团公司这个“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从集团公司整体效益出发,又会得出用集团公司其他子公司进行修理的结论。可见,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审计结论。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由于受环境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做出的
审计结论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先前的审计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如果审计人员发现了这一偏差,应对原有的审计结论进行否定,重新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审计人员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才能不断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单指一次否定,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否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搞好管理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还需要掌握正确方法。只有这样,管理审计才能逐步迈入正轨,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注意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
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
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
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
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
审计监督与
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2.提高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的客观性。审计部门应独立于管理部门、经营部门之外,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被审计活动,才能做到
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3.内部审计要立足“内向服务”。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变工作重点,立足于企业内向服务,对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要发挥独立的监督、评价职能,正确理解审计的
独立性原则,坚持
独立审计与积极参与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
企业内审贴近经营、熟知管理的优势。
审计人员要扩大视野,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运用各种分析性
审计程序,将传统的直观反映
审计发现转变为分析评价内部控制,揭示经营管理、
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4.从内部控制入手,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
企业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
自我调节、
自我约束、
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
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
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遵循性测试,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