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武术,是随
客家南迁逐渐演变发展,源远流长,
客家人对武术十分重视和喜爱,新时代,挖掘、保护和
传承客家武术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武术爱好者的意愿,也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渊源
筚路蓝缕的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会遇到猛虎野兽、土匪流氓,还有本地人的排挤,因此,客家人都会学一两招防身,习武也曾是客家地区的特色之一。客家武术随客家人南迁逐渐演变发展,源远流长,“写得讲得打得”“书要读,武要练,老婆不娶都随便。”等都是旧时形容客家人有名俗语,由此可看出,客家人对武术是多么的重视和喜爱。在新时代,挖掘、保护和传承客家武术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武术爱好者的意愿,也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阐述,“客家的男子中,学过武术的差不多占百分之七十。就是念书的儒生有时也于晚间习武事。他们有个理想的境地,就是写得打得讲得。”
美国学者韩廷敦在《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有这样的评语:“客家人很注重武技,每一个市镇都有练武习艺的团体。他们所以注重武艺,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卫,因为客家人转徙万里,沿途难免受到抢夺……”。
创办香港《星岛日报》的福建客家人胡文虎,曾经撰文指出:“我先民既远离故土,杂居于其他先住居民之中,僻处僻阻之区,时虞意外侵迫,不能不藉腕力以自卫,故风俗自昔即多习武角艺,惟处世谦和,而守义勇往。男富强毅弘深之气,坚韧不屈;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健美有加。”
近代以降,客家民系猛将如云,在近现代中国军事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太平天国主要将领,都是客家人。在对阵的另一方,清军也有不少重要将领是客家子弟,如江南大营猛将张国梁、镇南关的冯子材、黑旗军首领刘永福都是客家籍,客家武将在清末的地位可见一斑。民国初期,“南天王”广东军阀陈济棠等为客家人。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中更有不少客家籍的军人。红军早期的不少军官都是客家籍,因为红军早期最活跃的区域在福建、江西。抗日及随后的解放战争,国共两党的军队中均有众多客家将领。
主要项目
客家武术有客家拳术、传统拳术、客家器械、传统器械等项目。
梅州市流行的武术流派主要有钟家教、李家教、朱家教、刘凤山派、刁家教、岳家教、昆仑拳、流民拳等8个派别。各区县主要有梅江区刁家教,梅县区廖氏内家拳、丙村马家拳,兴宁市朱家教、李家教、小梅花拳、颜家拳、钟家教、刁家教、刘家拳、长拳、蛇拳、金鹰拳、玄武拳、七星螳螂拳,平远县黄氏头部拳,蕉岭县头路拳、张家拳、张家棍,大埔县刘凤山派、黄家拳、李家教四门拳、郭家拳,丰顺县徐家拳,五华县流民拳、李家教等项目。
主要特点
客家拳特点为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擅发短劲,含胸蓄气,步型多为半马步、小弓步、小马步,步法以跟步、垫步为主,跌打滚翻动作多,手脚配合,讲究实用。器械使用多为棍、杆、双刀、铁尺、色、勾、镰、卡头、大刀等。
保护措施
传承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客家年轻人出外读书或工作,留在本地并且喜欢客家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客家武术技艺传承日渐衰微。
保护措施
在嘉应学院杜光宁教授看来,传承发展传统客家拳术,要大胆创新,可探索在学校设立“客家拳”课程,邀请民间拳师作为教学师资,让客家拳术与课堂相结合,提高客家拳术在青少年群体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2021年,梅州市客家武术研讨会在梅城召开,会议旨在挖掘、保护、传承客家武术文化,推动客家武术申遗工作开展,促进梅州市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从2021年4月开始,首次在梅州全市开展客家武术传承普查和宣传工作,足迹遍及8个县(市、区),耗时近一个月,累计采访53名武师,拍摄录制41名客家武术传承人视频,精心制作20期客家武术专题视频,为群众观看各拳种展示提供载体。
2021年5月13日,丰顺县客家武术精英荟萃,武术普查和交流活动顺利开启,扩大梅州客家武术运动的影响力,挖掘、传承、发展客家武术,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徐家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
2021年12月,梅州首次大型客家武术展示活动在梅州市剑英体育馆举行,来自梅州市12个武术拳种的近百名代表齐聚一堂,各显身手,共同推动客家武术的传承发展。
2023年10月5日,第三届客家武术大赛在福建省三明市
宁化县体育中心开赛,来自福建、江西、台湾等地武术团体、武术协会33支队伍、5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加比赛。
社会影响
丰顺县徐家拳有一位“武林高手”,他叫徐和传,是朝廷武官彭基祖(宋太祖长拳十八式传人)的弟子。新中国成立前到汕头济世行医并传承武术,曾以赤手将碗口青竹碾碎享有“徐铁手”之称号。在丰顺期间秘密将山区伤势严重的游击队员治愈并传授其精湛武艺,也曾任潮汕地区“国技教师”,任汕头专区国术教官,带队保卫解放军进驻汕头,名声响誉客家、潮汕一带。
2019年6月,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丰顺县武术协会会长徐位村以原版的梅州客家拳《猛虎下山》夺得“武术界的奥运会”——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男子D组传统南拳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