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古城始建于唐,明王朝建立九镇长城之后,宣化便成为宣府镇指挥中心。明朝的宣府城,是洪武年间在旧土城的基础上扩展而建的。城周12公里,环设7座城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
历史沿革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谷王在原有城垣的基础上,将城池扩展为方圆达12平方千米、设有七个城门的大城面积与当时的西安城相当。永乐二十年(1422年)又增筑城楼四座,角楼四座。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拱极楼开始修建。
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旧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并在昌平、泰新、安定、广灵四门外筑起瓮城和月城,挖护城河、建城台20余座。同时,罗亨信在城内建起镇朔楼。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远楼开始修建,又名钟楼。
清乾隆五年(1740年)修缮镇朔楼。清乾隆五年(1740年)整修后,镇朔楼的南匾存旧,北匾改为“筹边览胜”。
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化府,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
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修缮镇朔楼。
建筑特点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始建于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扩建。扩建后的宣化城为正方形,每边6里多,周长24里。城墙底宽14米,顶宽5.4米,高10米。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
主要建筑
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建筑。清远楼高达25米,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腰搪、下搪为布瓦顶。清远楼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门洞五券五伏,拱洞相交成穹隆顶,并以青砖砌成八瓣莲花图案。
镇朔楼
镇朔楼又称鼓楼,坐落在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两层,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回廊,建筑面积1052平方米。楼高17米,台高8米,楼上设有漏刻、鼓角、钟鼓,有报时之用。楼室内有漏刻,室外东墙下有一面直径1.5米的大鼓。
拱极楼
拱极楼,又名南门楼,建于宣化南城墙昌平门之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连城墙共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
宣化城墙
宣化古城因长城而建,是长城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宣化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明长城九镇之首。后于正统五年(1440年)进行加固,用夯土建造,覆以砖石,四门外环以瓮城,并设濠堑、吊桥,成为明朝九边中建筑最为坚固的镇城。现城址基本保存,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2.12公里,城墙底宽14米,顶宽5.4米,高10米,四门旧址仍存。目前古城墙破损严重。
文物遗存
清远楼文物
清远楼上层搪下,悬挂愿额4块,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颖”,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
清远楼二楼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
镇朔楼文物
镇朔楼上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神京屏翰”大匾,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边框雕刻出腾云,状态各异的出海蚊龙。
保护措施
1986年,国家文物局投资56万元大修镇朔楼,对镇朔楼的瓦顶、梁架、装修、地面、墩台、券洞进行全面修复,并且重新油饰彩绘,还复制了长2.2米、直径1.5米的大鼓一面,置于镇朔楼上。
1956年和1982年,镇朔楼被河北省人民政府两次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宣化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镇朔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起,宣化区先后对部分西城墙、北城墙及东、西北角楼进行了修复工作。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宣化城墙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远楼合并为宣化古城,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交通信息
自驾前往宣化古城:从张家口站出发,路程大约22千米,约需27分钟。
参考资料
宣化十大旅游景点.宣化区示范县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0: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