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宋元时期,是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宝卷。周作人在随笔《刘香女》中说他“小时候听宣卷,多在这屠家门外.她的老母是发起的会首此外也见过些灰色的女人.其悲剧的显晦大小虽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暗淡阴沉.都抱着一种小乘的佛教人生观,以
宝卷为经史.以尼庵为归宿此种灰色的印象留得很深。
词汇读音
xuān juàn
ㄒㄨㄢ ㄐㄨㄢˋ
释义
1. 元 、 明 、 清 时,僧徒讲唱宝卷,称为宣卷。《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 薛三省 娘子不敢怠慢,随即到了 莲华菴 中,恰好 白姑子 不在家里,往 杨乡宦 宅里宣卷去了。”《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 狄希陈 道:‘他在 杨 家内宅里边宣卷,我如何好进得去?’”
2. 指由宝卷发展而来,至 清 代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专唱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民间传说故事为主。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最低级的故事演义小说,时事小调唱本,以至于《火烧红莲寺》等类的大戏,影戏,木头人戏,西洋镜,说书,滩黄,宣卷等等。” 阿英 《年画的叫卖》:“在旧抄本《三百六十行》宣卷里,也曾纪录过卖《杨家将》年画的唱词。”
宣卷大师
锦溪镇一位宣传负责人介绍,宣卷,顾名思义就是宣讲宝卷。宣卷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佛教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形式,以江浙沪一带民间最为盛行。讲时用“白”,即散文;唱时用“偈”,也叫“吟”,即韵文,多用当地土语演唱,大多是在庙会、婚礼、祝寿、过生日等喜庆场面亮相。由于时代的变迁,宣卷在解放后曾一度沉寂,各个地方的传承人少之又少。但在锦溪,宣卷却呈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文艺的繁荣,锦溪的街坊乡间又兴起了宣卷热。“2006年,锦溪宣卷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又成为省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当晚,作为锦溪宣卷的唯一传承人,57岁的王丽娟和锦溪民间宣卷队表演了8分钟的《双富贵·美玉寻夫》,赢得现场观众掌声阵阵。没料到,王丽娟刚上舞台的片刻,场下竟出现了一阵骚动,她的许多老“粉丝”争相挤着想进场。在与现场安保人员僵持中,一位老先生哀求说,“你就放我进去吧,站远了我听不清楚,等会我听她唱完就出来。”原来,在这位老先生的眼里,“王丽娟的宣卷,那绝对是地道的,唱功好,味道足。”
然而,王丽娟的唱功好来之不易。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丽娟在伯父的引导下学习宣卷。在此之前,
锦溪镇上只有王丽娟的伯父王丙忠还会唱宣卷,王丽娟42岁的那一年,王丙忠劝她学宣卷,如果没有人学的话宣卷就“失传”了。留住老祖宗的东西,把它传承下去,于是王丽娟狠下心来开始苦练。可学宣卷却不是易事,首先需要背诵大量的宝卷。起初,王丽娟每天天还没亮,就起身背宝卷,每一本宝卷都需要熟记在心。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学“马叫”,台上虽只是学马的一声长鸣,但是练起来需要下苦功,舌头放在什么位置,学起来才最像,“就这一声马叫,王丽娟学了有3年。”
讲经
宣卷尚未失传,江浙地区仍有此风。宣卷俗称“讲经”.也称讲善书”据说‘’春秋战国期间,齐国
田单用了火牛阵,杀得敌国兵卒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田单部下有个姓罗的将军,见此惨景,十分不忍,旋即隐居山中.后来倡立了‘无为道’无为道除了静修悟道之外,还利用民间故事,劝人为善,讲的都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其后,他和他的弟子们就以“解经讲书”的形式,四处云游讲书
历史记载
又据《乐府杂录》记载:“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到了中晚唐时代,就出现了有“白”有.‘唱”的宣卷了
崇祯本《金瓶梅》的
木刻版画插图中.有一幅描绘第三十九回“吴月娘听宣黄氏卷”的插图.为我们了解明代宣卷的实际场景提供了直观的画面画。画中,烟云缭绕,明烛高照二j’‘庭上横置一案.案上除香烛灯花外.尚有宝卷一本薛姑子端坐案后,双手合十作
念念有词状右侧陪坐着吴月娘_长案两侧各横坐女眷两人静听状“直至四更天气.月娘方令两位师父收拾经卷”。
宣卷是佛教倡导制度下的产物,讲时用“白”,即散文;唱时用“偈”也叫“吟”,即韵文。把散、韵两种文体结合一起,作为宣传佛教教义和劝人为善的形式和工具。后来逐渐地演化成一种近似曲艺的形式。
据(
中国大百科全书)相关条目中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江南的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宣卷的内容皆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也有的与戏曲同目的,如《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
玉镜》等,或来自民间传说故事,如《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
作品欣赏
说唱宣卷作为一个行当来说,参与其事的有僧、尼、道士,更多的是以此为生的艺人。艺人的介入更丰富了宣卷的内容、曲调和娱乐性。
宣卷有时也分
生旦净丑各种角色演唱,但宣卷调无行当及男女腔之分,主要运用不同音色表现各种人物。当其中任何一人敷唱文辞时,听者亦可以帮唱“
南无阿弥陀佛”。
宣卷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均非专业,行中有“父不传子”之习。宣卷调简明流畅,易于上口,演唱时,可翻阅卷本,
照本宣科,无记诵背读之劳,爱好者稍有基础即可应邀演出,所以,在清末民初时节,参与宣卷、
鱼目混珠地混口饭吃的人大有人在。时人有《
竹枝词》讽刺他们:
非僧非道亦非尼,宣卷先生老面皮。
宣卷宣到结缘好.妇女同声并喊妙。
卷中夹杂唱滩簧,其名叫啥大四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