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宣帝陵)是西安市长安区境内陵墓,位于大雁塔东南方向,陵区范围南起长安区大兆乡东伍村、甘寨村,北至马腾空村,西至三兆村,东到河西岸,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已经探明的陪葬墓108个,地面上有封土的有64个。远远望去,杜陵封土形如覆斗,高大壮观,在其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皇后、光禄大夫、大将军、丞相等达官显贵的陪葬墓,抬眼望去连成一片,气势宏伟而沧桑。
简介
杜陵陪葬坑位于陵园之北。1982年冬,考古工作者钻探出3个形制各异的陪葬坑,并对其中一个进行发掘。该陪葬坑由主室和东室两部分构成,主室深5.5米,东西8.7米,南北8.4米,分成中厢和东、西、南、北四个边厢。东室在主室东南,南北3.2米,东西2.35米。发掘时曾发现盗洞12个,坑内遗物被盗严重,残留遗物也多被破坏。
宣帝
宣帝,名刘询,本名病己,字次卿(公元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子。他出生仅几个月,即逢刘据因巫蛊事件而自杀,他的父母惨遭杀害,襁褓之中的刘询也被收入狱中。幸得当时的一位小官员丙吉暗中派狱中两个女犯人给他喂奶,才保住了刘询的一条命。后遇到朝廷的大赦,被削籍为民,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住在民间。昭帝死后,霍光等人先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因昌邑王荒淫无度,不学无术,竟在27天里干了1127件荒唐事,把皇宫搅得乌烟瘴气。霍光便废了昌邑王,将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刘询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
刘询即位之初,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六八年)霍光死后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为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命令群臣奏事,以疏通下情,并规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都要奉职奏事,以便考核。地节四年,又借大司马霍禹谋反一事废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
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七二年)曾联合乌孙大击匈奴,后趁匈奴内部分裂之机,与呼韩邪单于建立友好关系,使边境逐步宁息。又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神爵元年(前61年)击败西羌,后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
刘询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但是由于西汉王朝积弊已深,刘询大力推行的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到了其子元帝即位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使西汉王朝一蹶不振。
公元前49年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
不久,刘询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中宗,谥号为宣帝。
遗址保护
1956年,杜陵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01年,《杜陵文物保护规划》正式立项。2009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规划》。2013年5月6日,陕西省省长
娄勤俭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杜陵文物保护规划》。
《杜陵文物保护规划》的公布实施将遵照文物保护相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依据《杜陵保护利用规划》分工协作进行文物保护与展示、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以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进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