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
北京市西城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宣武门主持修建小经堂,五年后增建小礼拜堂,名“天主堂”。
大堂西侧为司铎院,是明崇祯年间修建的西洋历局,西洋历局的前身是天启二年(1622年)修建的首善书院。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南堂由当时掌钦天监事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重建新大堂。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再建大堂。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时,宫廷画师郎世宁曾为南堂绘制壁画。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毁于火,次年重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再度被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
建筑格局
南堂整体坐北朝南,灰砖清水墙,外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四根砖砌壁柱将墙面纵分为三部分。底层并列三个大门,中层并列三个拱窗,上层壁柱柱头用砖砌出水平线角,山形两坡用涡卷装饰,山形中央——砖雕凸出花环。门窗用凸出的砖雕花叶装饰。大堂平面为矩形,两排木柱将大堂分为中厅与侧厅,木柱外饰仿大理石油饰,堂内顶部装修为仿大理石拱顶。堂顶结构为木桁架,外盖灰简瓦。大堂后部置——圆顶钟楼。西边有排带前廊的平房为办公区。南堂为典型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立面为清砖砌筑,饰以精美的砖雕;南堂顶部采用拱券式结构,门窗镶嵌绘有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
主要建筑
南堂除大堂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司译(翻译)的住宅。
教堂西侧司铎院是首善书院和历局的遗址。首善书院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和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书院内有讲堂、后堂各三间。后礼部尚书徐光启又在学院旧址修历,名历局,清代改为时宪书局,治理时宪书。
文物遗存
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两块,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现在字迹已不清晰。它们嵌在大堂两侧的墙壁上。在大堂的西墙,原来竖立着铁十字架,它是南堂最早的遗物。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
交通
地铁102、105、109、特2宣武门下车。
参考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08: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