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科(1930年-2023年1月13日),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毕业于昆明教会学校,从丽江地区实验中学退休后,从事音乐研究,系云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丽江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常委,著名音乐民族学家、纳西古乐的研究与推广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会长,中国电影乐团交响乐团、昆明市交响乐团客座指挥,北京大学传播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人物生平
宣科的祖辈,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安徽宣城充军到云南鹤庆的汉人,曾祖母是
纳西族,祖母是
康巴藏族的公主。他的父亲宣明德聪明过人、记忆非凡,能说7种民族语言,是纳西族第一个会说英语的人。
中西文化的机遇。所以他研究民族问题和语言问题时,便现身说法,如数家珍,而非客边的走马看花或主边的囿于偏见,这无疑是个极不易得的优势。他在饱经忧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振作有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为世人所瞩目。
1957年,宣科遭受无妄之灾,关进了监狱,一直到1978年才重返故土。二十余年之后出来,他依然生气勃勃,青年焕发,丝毫看不出一个获释囚徒的沮丧。牢狱生活没有击垮他,是因为音乐始终呵护着宣科的心灵。积蓄得太久,所以便聚集了足够的喷薄气势。重获自由的他精心炮制《音乐起源于恐惧》,在《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之后,在音乐界引起了轰动。他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见解,有力的论据,向早已成定论的音乐艺术的起源论,发起了强劲的挑战,他新奇的观点为人们打开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之窗。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而且也在国外音乐理论界引起了轰动。他更成功论证了流传于丽江地区的《紫薇八卦》是唐朝皇帝
李隆基亲自谱曲的宫廷音乐,与已失传900多年的《
霓裳羽衣曲》为同期御制;论证了《浪淘沙》是南唐后主
李煜所作。
宣科潜心发掘和研究
纳西古乐,在纳西古乐被世人认知的同时,宣科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名:英国的
牛津大学、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伦敦大学、国内的
中央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学院等十几所大学和音乐协会请他去讲学。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登上牛津大学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大陆的学者。
宣科先生晚年虽年过花甲,仍精神焕发,四方游学。先后应
四川音乐学院、广东省音乐研究所、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协、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社科院、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赫尔大学和牛津大学以及许多学术团体单位之邀,作学术报告,讲题:《音乐起源之研究及其方法论》、《纳西族的文明文化》、《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白沙细乐研究》等。
主要成就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则是往昔士林藉道教仪式所作的礼乐活动,兼有孔门敦睦人伦及道家颐养身心的功能。经宣科君及和毅庵(1906-1993年)等行家重建乐队,研求原旨,培训新手及出版盒带,并公开演奏。数年之间,仅西方之远驿来聆者已逾三万余人,莫不欢喜顶礼,认为未世之元音。
国际音乐论坛亦纷纷著文,对其文、其人、其乐予以崇高之估价。世人所知丽江“
纳西古乐”,则宣科先生之功不可没也。
观其论著,都是未经前闻,或违忤成论的奇谭。初读一过,不免为之骇然愕至;再读呢,便觉未可夷然置之;到读再三,方为其文之不受羁勒的假设,凿有活凭的论据和审慎求证的方法所折服,从而不由不承认其别具卓见。须知,并非所有逞奇造怪的东西都会受到人们的折服。正如有人在观览了以创奇闻名于世的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新建筑群落后,评议说:“它使人不解,又使人倾倒;使人反感,又使人受到启发;使人伤心,又使人快乐。”读过宣科论文的人,似亦有如此复杂的心情和感受。
作品著述
现例举其部分著述于次:《活的音乐化石》即《音乐源于恐惧论》,载1986年《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第四期,该论文曾被欧洲中国传统音乐学会译为英、荷等文字,作为学会年会向国际音乐民族学家们的交流文件,并由荷兰莱顿学院及荷兰驻我国特命全权大使发出给宣科的邀请文件,后又被
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生明庆二在其《传承机能音阶论序说》中大部分引用和给予很高的评价。
《白沙细乐小议》载1984年云南《
民族音乐》;《白沙细乐探源》载《
民族音乐论集》一书(1991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热美蹉的来历经之研究》分别见于1989年第四期《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艺舟》1990年院庆专辑、1991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巴文化论》、云南丽江县志办公室出版的《丽江志苑》。
慈善事业
2022年10月,云南省民政厅发布《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候选名单公示》,在“慈善楷模”奖项申报中,宣科先生位列其中。他投身慈善活动23年,历年累计捐赠2000万元,2020年至2021年捐赠9万元。同时,他心系丽江教育事业发展,自1996年设立宣科奖学金以来,20多年来为教育事业发展捐款上千万元,为丽江市一中、丽江大研中学、玉龙县一中等24个学校免费写校歌,拍摄出版校歌DVD。他热心文化事业,先后资助《神奇的丽江》《古城春秋》等书籍出版,积极开展乡村古乐会筹建等活动。
文化研究
不必讳言,和许多秉资恃才者一样,他也不无狂猖的一面,并因之付出代价,30余年的壮岁全是在颠沛和囚禁中度过的。从学问的专修和积累说,固是令人扼腕的挫折;但从生活的体认及品性的锤锻说,却又赢得非一般安蛰书斋者所可得到的领受。从而树框立架的基面便大见舒展,这又是以失补得的另种优势。
尤为难得的是,他在饱经忧患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振作有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使其不断显有与岁月偕新的活力和令人刮目相看的进境。这也不难于披览其著述中切实感到,讲足以作为成年自学者的良好范例。
试看他所作出的如下部分命题:音乐舞蹈源于先民的恐惧感;合唱先于齐唱;纳西族的远祖并非羌族;东巴教不是纳西族的宗教,而是纳西族原生文化在藏族再生文化中的传承,其载体则是纳西人创制的“提醒式图画文”; 纳西人学英语是学“第二外语”,不应以“第一外语”作为工具,而应直接从母语到英语。 在众说纷坛的民族音乐悬案之一的《
白沙细乐》研究中,力排众议,证明了它不是蒙古音乐,而是纳西古乐——《安魂曲》。
社会评价
“宣科出生在藏族和纳西族的家庭,从小熟读西方经典著作,学习西洋音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此一直致力于纳西古乐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他组建的“纳西古乐会”,通过发掘、整理流传于丽江地区的多首纳西族民乐和已在内地几乎绝迹的洞经音乐、诗词曲牌,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使已经沉睡了1000多年的音乐重新焕发生命力。他将绚烂民族文化纳西古乐和现代旅游业结合,为丽江文化旅游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将纳西古乐推向世界。”(
云南网评)
“宣科是丽江旅游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把“纳西古乐”成功地推向了世界,使之成为丽江古城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被称为“丽江鬼才”。”(
封面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