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舞(古格宣舞)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地区传统舞蹈
宣舞(古格宣舞),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地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古格宣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文明时期,到古格王国时期宣舞进一步得到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格遗址红庙大殿壁画中清晰地留下了宣舞的踪迹,壁画表现古格王为欢迎阿底峡大师而举行的盛大仪式场面,其中有十名身着艳丽服饰的女子在跳宣舞。“宣”原为梵语,翻译为藏文即歌舞之意。宣舞历史悠久,早在10世纪前起源于今阿里地区札达县,后流传至普兰、日土等地,是藏族古老的女子歌舞。宣舞起源于民间,到公元10世纪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当时多为宫廷礼仪舞在盛大仪式上表演。但到后期,又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娱乐性的歌舞。
舞蹈特色
宣舞在民间逢年过节时和“嘎尔舞”一起表演,先演嘎尔,然后演宣,最后嘎尔和宣一起表演。在宗教活动时,穿插在宗教舞蹈中表演。主要是表示吉祥和虔诚。宣舞的基本风格典雅稳健,优美自如,动作较少而且简单,但它的韵味较难掌握。表演者相互交叉着牵手,头微低,在鼓的伴奏下,脚下缓缓移动,整个舞蹈没有更多的动作。其形式有圆圈、斜线或龙摆尾。伴奏乐器有两个音调高低不同的鼓。舞时,先打鼓,舞者不唱。按鼓点舞几段。然后领舞者起唱,众舞者合唱,鼓停,边唱边舞,一步一抬,步伐舒缓而稳重。一般的藏族舞队形都是圆圈、半圆圈或横排,而宣舞则是别致的斜线,队形的变化在其他藏族民间舞中较少见。
古格宣舞有“十三宣舞”之说。宣舞作为礼仪舞,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特定演员身着特定服饰进行表演,“十三宣舞”不得在民间表演。除“十三宣舞”外,在今机达县境内的底雅、楚鲁松杰、莎让等地盛行着多种表演形式。舞者身穿宣舞服,由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领舞,女舞者双臂相连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舞,以“龙体”线条和变换队列先慢、后快的舞蹈节奏进行表演。歌词内容丰富、节奏感很强。人们将古格“十三宣舞”和民间宣舞统称为“古格宣舞”。
除了“十三宣舞”外,今西藏自治区阿里扎达县境内的底雅、楚鲁松杰、莎让等地还盛行着其他宣舞演出形式。表演时,一名男舞者手持皮鼓,女舞者双臂相连,以宣舞舞步边唱边跳,以“龙体”线条变幻队列,舞蹈节奏性强,先慢后快,循序渐进,具有古格地区独特的稳健风格。与舞蹈同时进行的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感很强。通常为一人起头唱,其他人接着跟唱起来,然后按逆时针前后左右随着歌声的节奏移动步伐。人数不限,共有十三种曲目,如果全部演完需十天十夜。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古格宣舞集说、唱、跳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舞蹈语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具有民族学的研究价值,承载了西藏古格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传承人物
卓嘎,女,藏族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宣舞(古格宣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札达县文化和旅游局获得“宣舞(古格宣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宣舞(古格宣舞)》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札达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6年,阿里地区艺术团的《古格宣舞》在参加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演出活动中,被授予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第七个“之最”的光荣称号 。
社会活动
2019年10月17日,从象雄走来“诗意四季 壮美西藏”2019·中国西藏首届诗歌节主会场活动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古格遗址前举行。主会场现场,札达县民间艺术团表演了古格宣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21:0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舞蹈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