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麻雀是雀科、麻雀属动物,共有12个
亚种。是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两侧具皮黄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脸颊白色,其余下体白色,翅上具白色带斑。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西藏亚种及新疆亚种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小。西藏亚种胸部黑色较多。
形态特征
家麻雀
雄鸟额、头顶和后颈灰色,后颈有时混杂有栗色,眼先、眼周、嘴基黑色,眼后有一栗色带,脸颊、耳羽白色。背栗红色或棕栗色具黑色纵纹。腰和短和尾上
覆羽灰色,长的尾上覆羽和
尾羽暗褐色,尾羽具淡棕色羽缘。翅上小覆羽栗色或棕栗色,中覆羽基部黑色或灰黑色,端部白色,小翼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栗红或肉桂色羽缘和羽端,有时羽端淡棕色至近白色。初级飞羽黑褐或暗褐色、具淡棕色羽缘。颏、喉至上胸中央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白色微沾棕,体侧有时沾淡达褐色。
雌鸟头部或喉部都没有黑色块,头部也没有灰色,上半部有蓝色的条纹。头顶和腰灰褐色,背淡红褐色或土红褐色具黑色纵纹,具一土黄白色或淡土黄色眉纹,两翅和尾暗褐色,翅具淡棕色羽缘。颏、喉、胸淡灰色或灰白色、微沾黄褐色,胸和体侧灰色较暗浓,腹至尾下覆羽淡灰或灰白色。
虹膜暗褐或暗茶色;雄鸟嘴黑色、雌鸟褐色,嘴端深色;脚淡肉褐色或皮黄色。喙在夏季是蓝黑色的,腿是褐色,到冬天,羽毛边缘的颜色会减退,喙会呈黄褐色。幼鸟呈较深的褐色,成鸟白色的部份则为暗黄色,喙部也呈灰暗的黄色。
家麻雀常与体型较小也比较纤细的麻雀被人混淆。麻雀的头呈栗色而非灰色,翼上有两道白色的羽,两侧面颊上都有黑色块。而且这种体型稍小的麻雀,雌鸟和雄鸟的外观是非常接近的,没有显著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物种外观主要的不同。
大小量度:体重♂16-30克,♀24-30克;体长♂136-160毫米,♀135-148毫米;嘴峰♂11-13毫米,♀10-14毫米;翅♂73-79毫米,♀71-75毫米;尾♂53-64毫米,♀54-63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家麻雀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多有分布。栖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在西藏地区甚至可达4300米。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冬季常迁到山脚和平原等等低海拔的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部分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或游荡。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柬埔寨、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瓜德罗普岛、匈牙利、冰岛、印尼、伊朗、伊拉克、爱尔兰、约旦、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摩尔多瓦、摩洛哥、荷兰、尼日利亚、北马其顿、阿曼、巴勒斯坦、秘鲁、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亚洲区)、沙特、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阿联酋、英国和也门。
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不丹、波黑、佛得角、中国、刚果(金)、冈比亚、格鲁吉亚、印度、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挪威、波兰、俄罗斯联邦(欧洲区、东亚区)、塞尔维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留鸟):安圭拉、阿根廷、阿鲁巴岛、巴哈马、伯利兹、百慕大、玻利维亚、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明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马拉维、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内加尔、塞舌尔、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属部分)、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坦桑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委内瑞拉、维尔京群岛和津巴布韦。
引进(繁殖地):澳大利亚、英属印度洋领地、科摩罗、史瓦帝尼、莱索托、马尔代夫、毛里求斯、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团圆、美国、乌拉圭和瓦努阿图。
引进:牙买加。
游荡(非繁殖地):日本和越南。
中国
地方性常见于中国极西部及东北的城镇及村庄,于贫瘠地区
沙漠绿洲及边缘地带。指名亚种见于内蒙古东北部;新疆亚种见于新疆西北部(包括阿尔泰山及天山地区)东至马纳斯河,南至喀什,于青海西部有记录;亚种西藏亚种为
留鸟于
喜马拉雅山脉西藏西南部高可至海拔4600米;西藏亚种及新疆亚种冬季迁徙至印度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1年繁殖1-2窝。筑巢地点很广泛,屋檐下、砌砖石块的空隙、岩石间、长春藤、灌木丛、海边山崖上,都可以看见它们筑的巢。在与其它的鸟类争夺筑巢地的时候,家麻雀的行为相当有侵略性。它们常常驱离已经在当地筑巢的鸟,有时甚至直接将窝筑在原先被驱离鸟已经建好的窝之上。 家麻雀每次产5-7枚卵,偶尔产多至8枚和小至3枚的。卵壳通常是乳白色或淡灰蓝色。卵壳上有黄色、褐色或灰色的斑。这是家麻雀变化很大的卵中,常见的颜色。它们的卵在大小、形状和外表都有很大的变化。大小为14.5-15.3毫米×20-22.6毫米。通常一天产一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化,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11-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2-15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2004年年估计全球的家麻雀数量超过540,000,000只。然而,欧洲的物种数量估计为134,000,000-196,000,000对,相当于269,000,000-392,000,000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30%,因此对全球物种数量规模的初步估计为896,000,000-1,310,000,000只成熟个体,尽管这一估计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据估计,中国全国种群数量约为100-100,000对,俄罗斯约为100-100,000对(2009年)。
趋势理由:在欧洲,1980年至2013年的趋势表明家麻雀的种群数量经历了适度下降(EBCC 2015年)。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家麻雀的数量在减少当中,在荷兰家麻雀甚至被列为
濒危物种,从1980年代以来数量约只剩一半,而这还是仅次于
黑鸫在荷兰第二常见的繁殖鸟类。估计的繁殖对数约在50到100万之间,在英国也发现了数量锐减情况。导致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比较令人意外的是
无铅汽油的使用,无铅汽油燃烧后会产生某些化合物诸如
亚硝酸甲酯,这种化合物对于小型昆虫具有剧毒,而小型昆虫是麻雀重要的食物来源。 其它理论包括生长野草的区域逐渐减少,或维护不良的建筑物减少,这些都是麻雀筑巢的重要来源。
2024年3月14日,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西南围堤边,家麻雀在荒地觅食。经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邓学建确定,家麻雀是湖南省鸟类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