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汉语词语
家祭,汉语词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
词语解释
◎家祭jiājì
[family obit] 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
家中对祖先的祭祀。
《新唐书·艺文志二》有 孟诜 《家祭礼》一卷,今已不传。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
形式
一是在每年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
二是在中秋节
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群众重视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
三是在除夕
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四是一种民俗
家祭:顾名思义,是在家里面祭祀的意思。
此习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尤其以豫东地区最为常见,过世之人在下葬头一天晚上,其子嗣与亲朋聚集在灵棚为其举行的祭祀仪式。一般在家祭的过程中会有邀请的戏班子为其全程奏乐。
详细介绍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客家地区的“家祭”习俗与中原一脉相承。只要踏进客家人的家中,无一例外都可以看到在厅堂神龛上方悬挂着的“历代一脉宗亲考妣牌位”,两边是“左昭”、“右穆”,有的还详细地从一世祖考妣一直排列到这户主人的上一代为止。这个牌位,就代表着这户家庭血脉相传的历代祖先。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举行“家祭”,已成为铁打不动的传统习俗。“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家人的“家祭”主要集中在除夕、春节、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客家人在阖家团聚之时,首要之事就是要先敬祖先。在神龛牌位前摆上三牲、米酒,点燃香烛礼炮,对着历代祖先牌位祭奠一番,祭祀完后全家人才开始过节。
客家人的“家祭”,以除夕、春节最为隆重。每当除夕、春节之际,是客家人“家祭”的重要时刻。此时此刻,无论是在城市街巷或是乡间村落,人们都在为“家祭”而忙碌着,天地之间仿佛铺开了一幅客家人虔诚祭祖的风俗画卷:早早就宰杀好了大公鸡,从池塘里打捞起大草鱼,准备好了大块猪肉,蒸好了热腾腾的米酒,准备好了各类糕点。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大门洞开,大门上新贴着大红对联,神龛上摆着三牲供品及米酒、水果、糕点。香烟缭绕,红烛高烧,爆竹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祭祀气味。在这喜庆而又神圣的时刻,客家人按辈分从大到小轮流对着祖宗牌位叩首、跪拜。客家人讲究饮水思源,牢记根本,这一切都在一年一度的“家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客家人盛行“家祭”,是和客家人特有的怀乡恋祖情结密切相关的。客家先民从汉晋时期离开故乡中原,从他们举家迁离中原的第一天开始,就盼望着有朝一日重返故乡。然而由于战乱和灾荒,他们越迁徙却离故乡越远,回故乡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自己终于要告别人世了,只好把重返故乡的遗愿托付给儿子,儿子又托付给孙子,一代又一代,一千多年过去了,南迁汉人早已繁衍成一个庞大的客家民系,却谁也没有返回故乡。“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从此,客家人扎根南方,开疆拓土,建设新家园。逢年过节,客家人只能仰望着高高挂在厅堂上的祖宗牌位,眼含热泪思念祖辈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客家人每进行一次“家祭”,就向后代作一次灌输:要牢记根本,不忘祖先。客家人,年年岁岁香烟不断,家祭不断。
参考资料
家祭.汉典网.
客家人的“家祭”与“蒸尝”.龙岩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0:17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