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病毒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英文名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一种病毒。
中文名称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英文名称
BmNPV
分类类型
病毒
分类
Baculoviridae,Alphacuvirus
编号
[L33180]
基本特性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家蚕(Bombyx mori L.)属鳞翅目、蚕蛾科。家蚕起源于我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我国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的养蚕业最为发达,因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70-80%,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一类蚕病,家蚕患此病的后期常流出白色脓汁,内含大量的多角体病毒,俗称脓病。NPV时一种经口食下感染的(Oral Infected)病毒。病毒入侵后,首先感染家蚕的中肠。感染NPV后的家蚕,病征为:体节肿胀(呈竹节型),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病毒粒子,由核衣壳和包裹在其外面的囊膜组成。核衣壳又由双链DNA和衣壳组成。一个囊膜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核衣壳。一个多角体中包含了多个病毒粒子。多角体对包含在其中的病毒粒子起着保护作用。一个多角体的形状不一,多数为四角形、六角形,多角体的大小范围在0.5-15μ之间,一般为2-6μm。病毒粒子为杆状,测定其大小为400×90nm。在病毒粒子的超微结构中,最显著的是在粒子一端具有乳头状突起,认为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装置。
家蚕NPV的DNA含量约占病毒粒子的10%左右,在电镜下观察到此双链DNA为松弛环状分子和线形分子。病毒一共编码137个基因。根据这些基因是否为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可以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根据病毒基因的起始转录时间的先后可以分为:极早期基因、早期基因、晚期基因和极晚期基因。前一个时期的基因表达产物,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基因表达。NPV生活史中一共产生两种病毒粒子:包埋型病毒粒子(ODV)和出芽型病毒粒子(BV)。BV没有被多角体包被。ODV被多角体包被,在中肠的碱性环境下,多角体被破坏,而其中的病毒粒子被释放。
病毒病防治:我国各蚕区对家蚕脓病的防治采取了多种措施。①培育抗病性品种,因为蚕的种间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抵抗力差异较大,而且此种抵抗力具有遗传性。②改善管理技术和饲料调剂,避免创伤感染,采用药剂预防。③研究化学防治。由于蚕体消化液中存在着许多抗病毒物质,特别是赤色荧光蛋白,对蚕病毒防治带来了新的前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21:29
目录
概述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分类类型
分类
编号
基本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