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的秋天
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篇小说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文学成就最高的杰作,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到极致,也最好地体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被誉为“近五十年所有语种里最伟大的小说“。它又是马尔克斯倾注最多情感的内心告白,融入了他个人对孤独的深沉感受:族长的孤独,正是在名望光环下马尔克斯孤独内心的写照。
内容简介
《族长的秋天》以近乎散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独裁者无所不能却孤独落寞的一生。他在难以数算的岁月中享尽荣光,对权力的痴迷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却无法改变“没有能力去爱”的命运,于是他一边用权力的罪恶补偿这无耻的命运,一边在只有母牛的宫殿里沦为自己孤独的祭品。他在自己的王国里随意颠倒白昼,确定节日;要求他下达的命令必须得到执行;在权力的金字塔中,他不相信任何人,不断地背叛同道,肆意地残害生命。因此,才会在自己的荣光中孤独地死去,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小说写尽了这位族长对权力的痴迷,对同道的背叛,对女人的渴求,对爱情的绝望,对生命的残害,对现实的逃避,以及对孤独的恐惧。作品的重点并不在叙述事件本身,而在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意识层面和内心独白,刻画出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
写作背景
拉丁美洲的专制统治是屡见不鲜的,独裁者在拉丁美洲大地主阶级同天主教会的反动势力结成联盟,利用独立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队作为反动统治的工具,从而在拉丁美洲形成的军阀独裁政治。在独立最初的50年间,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政治动乱和不安定的状态中。独裁者通过发动军事政变以暴力手段夺取各地政权的现象相当普遍。玻利维亚在74年中曾发生过60次“革命”;哥伦比亚在70年中爆发了27次内战;秘鲁独立后100年间更换了50多个总统;而墨西哥在19世纪中有72个政府。有些独裁者的通知甚至只有几个小时。这就造成了拉丁美洲各国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在独裁者一旦夺得政权便实施独裁政治,随意修改甚至停止宪法人民群众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力。独裁者们大多是制宪能手,自1810年来,独裁者们一共颁布了宪法180余部,居世界各州之冠。他们利用权力肆意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丝毫不考虑国家命运,因此造成了政府财政空虚,民不聊生。即使后来也出现过独裁者统治下的稳定局面,但一旦独裁者去世社会又会回归动荡。独裁者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代议制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给拉丁美洲各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作品赏析
主题
马尔克斯在谈论《族长的秋天》时认为:“如果同意《百年孤独》是对拉丁美洲历史的象征性概括这个说法,那它就是一部不完全的历史,因为它缺乏关于权力问题的思考。这便是《族长的秋天》的主题。”
在《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提出:“至于权利的孤独和名声的孤独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保存权利的策略和抵御名声的策略最终总是相似的。这是这两种情况会产生孤独的部分原因。此外权利与名声的隔离效应更加深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归根结底,这个问题有关掌握情况,了解信息,隔绝信息会把上述两种人同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实隔离开来。因此,权利和名声存在一个相同的重要问题:‘应该相信谁?’这个问题如果放肆地加以引申,最后会导致这样一个问题:‘我他妈的到底是谁?’”
而《族长的秋天》是以描绘暴君的专制统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拉丁美洲屡见不鲜。但马尔克斯认为,“描写拉丁美洲独裁者的长篇小说至今尚未问世”,至于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不能算数,它糟透了”。因此,作家大量阅读独裁者的传记,力图对拉丁美洲独裁者,特别是加勒比地区的独裁者作一个全面的概括,写出“一部像样的小说”来。的确,这部小说刻画的独裁者实际上是集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于一身:一个出身农家的“考迪罗”(即军事专制强人),像委内瑞拉军事独裁者戈梅斯那样,他从拉丁美洲内战的一片混乱中杀将出来,而在一段时间内,他还代表了要求民族安定团结的愿望,另一个则是尼加拉瓜独裁者索莫查式或多米尼加独裁者特鲁希略式的人物,也就是说,他原来是一个默默无闻、毫无才干的低级军官,是靠美国海军陆战队扶植上台的。刻画独裁者是拉丁美洲文学有史以来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而且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何况,独裁者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唯一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向反动的社会制度作斗争。我好比一头急急忙忙冲进沙场的斗牛,随时准备发起进攻。”加西亚·马尔克斯确实身体力行。在他锋利的笔下,一个阴险、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好色昏愤的暴君形象跃然纸上,但作家并非凭空虚构,而是以拉美的现实为依据的:拉美的独裁者,有的曾下令把全国的黑狗斩尽杀绝,因为据说他的一个政敌为了逃避暗杀和逮捕,竟变成了一条黑狗;有的让人把全国的路灯统统用红纸包起来,说是可以防止麻风流行;有的发明一种钟摆,进食前先在食物上摆两下,便可知道食物是否下过毒药;有的把他的国家当成一憧房子关起来,只许打开一扇窗户递送邮件;有的让人宣布自己的死讯,后来又突然复活;等等。这种种荒诞不经、魔幻般的事情竟是拉丁美洲的历史真实。作家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就能令读者感到神奇。难怪巴拿马已故政治家托里霍斯将军读了《族长的秋天》之后对作家承认:“我们确实像你描写的那样。”
在马尔克斯的观点里,专制制度是拉丁美州最大的悲剧,他在《拉丁美洲的孤独》中列举了一系列专制制度下令人瞠目结舌的政策和独裁者对社会的无情迫害。作品《族长的秋天》无疑是对这些独裁者的批判。他们是拉美“孤独”的促进者,同时自己也是“孤独”的一部分。
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
小说通过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网罗离奇怪诞的情节,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独特的创作风格。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故意将真事隐去,用离奇的、魔幻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来体现、反映、并暗示现实的生活。打破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似真如幻的世界。这个世界,好似历史却无从追溯,似现实而无从考证。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拓宽了读者对拉美国家政治现实的认识,而且也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法则,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想美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分段
此书不用数字来表示各章的次序,也并不分章,只分六个自然大段,中间不分小段,最后一个自然大段也即一个长句竟达52页。除了西班文一些词汇必须标明的重音符号之外,只有逗号和句号,其他标点符号一概废弃不用。全书句子还没有直接引用语,只有间接引用语,人物的对话差不多都用间接引用语去介绍。每一个自然大段都引出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而且几乎都是借这个人物之口来叙述介绍主人公尼卡诺尔总统的身世故事。
多角度叙事
小说用不同的叙述视点即“多人称独白”来串连衔接。而“多人称独白”不用文化身份,各种声音笑貌迥异的人物都能出场亮相,读者并不难于辨别,而且还跟历史上发生的奇事相仿,起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时间和地理方面,作家也打破了束缚。如写独裁者打开一扇朝着大海的窗户,看到哥伦布为三艘三桅轻快帆船正停靠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遗弃的装甲舰旁边。这就牵涉到两个历史事件: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作家把发生在不同时期内的历史事件糅合在一起了。独裁者的所在国是一个加勒比地区的国家,作家把那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概括了进去:巴兰基利亚的妓院、卡塔赫纳海港小酒店、满载妓女去阿鲁巴岛的纵帆峪、巴拿马商业区的街道,等等。这种时空的转换和浓缩,实际上令读者仿佛感到重温了一堂高度概括和精练的史地课。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成书原因,往往是基于他一个目睹的形象,形象的取舍选择,又常常是小说的成败关键。《族长的秋天》所基于的是一个非常衰老的独裁者形象,他衰老得令人难以想象,孤零零地呆在一座母牛到处乱闯的宫殿里。据此,作家决定了全书的框架结构、情节、人物、句法乃至篇幅。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成功之道。
音乐性
止庵曾说,马尔克斯在出版《族长的秋天》之后有两位哥伦比亚的音乐家到他们家去玩儿,去作客,就说到这本书。后来音乐家就说:“我们在业余的时候读完这个作品之后,我们觉得他跟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巴尔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结构非常相似,他们用了图表证明了这一点。”马尔克斯也很惊讶,自己非常幽默的说:“其实不瞒你们说,我在创作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曲子。”后来马尔克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瑞典学院就选用了这首曲子作为颁奖的背景音乐。
作品影响
《族长的秋天》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问世于1975年,从1968年动笔到1975年成书,历时长达八年,被公誉为“盼望已久的作品”。这是他继《百年孤独》之后又一部作品。小说面世后,再次轰动拉美和世界文坛,美国《时代》周刊推荐该书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著作之一。有的文学评论家把它推崇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又一部新的经典性著作”,认为“这部小说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来看,在拉美文学界以及作家本人的作品中,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赞扬作者“是无与伦比的语言巨匠”。同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乌斯拉尔·彼特里的《独裁者的葬礼》、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的《暴君班德拉斯》合称为“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1990年9月,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与作家合作,着手把这部巨著搬上银幕。
作品评价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较之于《霍乱时期的爱情》来说,《族长的秋天》更厚重,它是一部值得大家去回味和重新阅读的作品,这部作品跟我们的《红楼梦》一样,他主张从任何一方都可以开始阅读,而且从任何一方都可以结束阅读,它没有那么多情节等的限制,你可以把它当长篇散文来读,它的文字下工夫远远的胜于《百年孤独》,它是对《百年孤独》的一次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作品,从风格上超越。
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近五十年来各语种的小说中,《族长的秋天》最为伟大。马尔克斯以抒情诗般不可思议的语言,写下了无人能及的作品。
马尔克斯研究权威专家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身为作家最重要的作品是《族长的秋天》,而不是《百年孤独》。因为它把《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其他作品压缩在其中。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那么《族长的秋天》是他作品的中心点。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马尔克斯宣布封笔。
参考资料
《族长的秋天》.西安新闻网.2014-6-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5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