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叶粗榧(Cephalotaxus latifolia W. C. Cheng & L. K. Fu ex L. K. Fu & R. R. Mill)是红豆杉科、三尖杉属小乔木。小枝粗壮;叶线形,直而宽短,质地较厚,上下近等宽,先端急尖,基部圆,下面中脉两侧气孔带被白粉,叶肉中无石细胞,表皮下无皮下层细胞,干后叶和小枝色泽变深,呈淡黄褐色至淡红褐色,叶缘反曲。头状雄球花序。种子卵圆形,顶端中央有凸尖。
植物学史
1975年,
郑万钧、傅立国、
诚静容在《
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中国裸子植物》,将宽叶粗榧发表为粗榧的独立变种,拉丁学名为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 et Wils.) Li var. latifolia Cheng et L. K. Fu。
1984年,傅立国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三尖杉属的研究》,将宽叶粗榧提升为种级,拉丁学名为Cephalotaxus latifolia (W.C.Cheng & L.K.Fu) L.K.Fu。
一些学者对该物种的分类地位存在争议,他们将其与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或其他分类混淆;直到1999年,该物种才被确认为一个有效物种。这是因为傅立国、Robert R. Mill、Nicholas J. Turland在《Novon》杂志发表了《Validation of the Name Cephalotaxus latifolia (Cephalotaxaceae), a Species from Southeast China》,验证了宽叶粗榧的有效性,并将拉丁学名修订为Cephalotaxus latifolia W. C. Cheng & L. K. Fu ex L. K. Fu et al.。
形态特征
小乔木;小枝粗壮;叶线形,直而宽短,质地较厚,长1.5-2.5(-3)厘米,宽5-6毫米,上下近等宽,先端急尖,基部圆,下面
中脉两侧气孔带被白粉,
叶肉中无石细胞,表皮下无皮下层细胞,干后叶和小枝色泽变深,呈淡黄褐色至淡红褐色,
叶缘反曲。头状雄球花序径约6毫米,
花序梗长2-3毫米。种子卵圆形,长约1.8-2厘米,径约1厘米,顶端中央有凸尖。
近种区别
宽叶粗榧与
粗榧(学名:Cephalotaxus sinensis (Rehder & E. H. Wilson) H. L. Li)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枝粗壮,叶较宽厚(宽达5-6毫米),先端常急尖,叶干后边缘向下反曲。上述各点,除叶端急尖与
日本粗榧(学名:Cephalotaxus harringtonia (Knight ex J.Forbes) K.Koch)相似外,其他各点均不相同。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东部(南川、巫溪、奉节)、湖北西部(恩施、合丰)、贵州东南部(凯里、雷公山)、广西东北部(光安)、广东北部(乳源)、福建北部(崇安)、江西等地。生于海拔900-1900米的山坡林中。
主要价值
其木材坚实,可作农具及工艺等用;叶、枝、种子、根可提取多种植物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等有一定疗效;也可作庭院树种。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极危(CR)。
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列入《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2023年3月,入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人们对野生宽叶粗榧挖取严重,亟须对生长地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