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宽城背杆),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民俗,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儿,起源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相传,背格格儿装束为清朝格格形象,所以只有女孩儿才可以参加。宽城背杆兴盛于民国至20世纪初期,由当时宽城“老爷庙”庙会兴起,20世纪初期山东小炉匠(锯锅锯碗小艺人)再度改良精进并传承,从此宽城背杆兼有口里口外民间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尤其以道具精良、讲究,手法制作细腻独到,为世人称奇叫绝。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宽城背杆分为单架、双架和三架,全出共有“麻姑献瑞”“铁弓缘”“花为媒”“算粮登殿”“回荆州”等十三出。表演时一名成年男子顶着数名扭童,整架背杆高达3-4米,平均重量约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负重200余斤,顶负三四名扭童。现今恢复杆架均为新兴轻质钛合金杆架, 上下杆绑缚要求极高,尽量避免摩、擦、挤、压,上下角以活动自如、安全可靠为前提。
宽城背杆取材于古典戏剧,是古典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结合,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极其讲究,上下角都是传统的戏曲装束,很多道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
配乐与其他各会不同,音乐曲牌常用的有《将军令》《小开门》等,根据场次及情节演奏。过去传统乐器以喇叭和唢呐为主,配有鼓包括皮鼓和低鼓、苏锣、哑钹子等,如今也融入了现在音乐元素,如《欢乐中国年》等。
宽城背杆场面宏大,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黄锣伞下红色竖幅上印有会首、传承艺人以及13 架背歌表演者名录。宽城背杆全出共有“麻瑞献寿”“排风挡马”“血手印”“算粮登殿”“火洞天”等13出。
角色行当
背杆表演者分为上角、下角:上角,俗称上架,指扭动的孩童。孩童挑选严格、专挑选女童(女孩较轻),严格控制身高、体重、胸高(梆信儿有讲究),并要求面目清秀,扭童在表演期间严格控制饮食;下角,俗称下架(背手),宽城背杆之所以盛名,与其背手演译的历史传奇故事紧密相连。
道具服饰
宽城背杆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极其讲究。如“算粮登殿”之算盘制作,扭童单腿斜立于算盘之上,“火洞天”哪吒双踏风火轮,“麻瑞献寿”的鲜桃制作等十三架道具,都是精打细磨,巧夺天工,难辩真伪,特色突出。宽城背杆行头均为戏装,配乐的乐器独特,打击乐分两面鼓,一面为皮鼓、一面为底鼓、苏锣、哑钹子等,演奏京剧鼓乐,唢呐吹奏只有一种曲牌《将军令》。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宽城背杆第十三代老艺人大部分已相继去世,仅剩年近八十岁高龄的一位老艺人传承背杆技艺,亟待保护。
表演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
宽城背杆的演出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戏剧等,虽体现了人黔羊众刘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却落后于时代发发展。
演艺人才缺乏,后继乏人现象明显
宽城背杆曾因为第十三代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一度陷人“绝境”,现宽城县的人民,虽喜爱观看背杆表演,但飞洛起背杆传承,却很少有人能承担得起。
宽城背杆表演场地简陋
宽城背杆是流动式表演,每到一处表演场地由“旗队”现场围起一个圆形场步山挂行演出,没有正式的表演舞台。在这样简陋的表演环境下,很难给观灸带来良好的审美艺术效果。
传承人物
马春来(2010年去世),宽城背杆第十三代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公布为该项目承德市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公布为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宽城背杆传承人有马英、许雪亮为第十四代传人。
保护措施
1990年,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庆期间,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出资购置了新型轻质钛合金杆架,更换了演出服装,并组织人员对演职人员进行专业指导。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
宽城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宽城背杆)项目的保护单位资格。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宽城背杆)传承基地为:宽城镇北街村。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宽城背杆)”项目保护单位宽城满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2014年,宽城背杆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
乡土》栏目播出。
2016年2月19日,宽城背杆民间艺人在表演宽城背杆。
2018年3月,宽城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举办宽城背杆传统戏曲培训班。
2019年4月13日,宽城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宽城镇北街村在宽城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举办“宽城背杆进校园”活动。
2020年9月5日,宽城背杆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广场进行展演活动。
2022年1月16日,宽城背杆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广场举办宽城背杆“文化进万家、非遗拜大年,‘喜迎北京2022年冬奥会’”线上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