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利T系列包含宾利T1和T2及其分支车型,于1965年至1980年间生产,是
劳斯莱斯银影的姊妹车型。
宾利T系列是宾利S系列(
劳斯莱斯银云)的接替车型,于1965年10月5日在巴黎车展上首次亮相。其与劳斯莱斯银影是工厂中的第一款搭载承载式车身的车型。发布之初,其搭载了与其前身相同的6.23L V8发动机,后因排放法规影响增加到了6.75升。在长达15年的生产周期中,银影和T系列都进行了多番改进,并衍生出了双门车型。
银影和T系列的生产周期超过15年,这15年间劳斯莱斯工厂的产能得到大大提升,各式车型的产量超过4万辆,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劳斯莱斯,达到近38000辆,而宾利的数量则仅略多于2500辆
宾利T系列搭载了L410 V8发动机,该发动机始于1959年发布的
劳斯莱斯银云II(宾利S2),早期排量为6.23升,能够输出225马力动力,推重比可达1.2kg/hp。1970年,受到排放法规影响,该款发动机的排气量增加到了6.75升,并在其后一直沿用到了2020年。
宾利T型于1965年问世,与劳斯莱斯银影共同作为克鲁首款搭载承载式车身的车型,两者拥有极其相似的外观,最大的区别就是前格栅的造型。T1上标配了电动车窗以及电动调节的前排座椅等车内设施,仪表台上带有宾利徽标图案。除去标轴版本外,T1还提供长轴版本,轴距较标轴版提供更长的后排空间。车型于1977年被T2取代,标轴版本的产量为1703辆,几乎只有同时期的银影的1/10;长轴版本的产量仅有9辆。
在T1的产品周期中,
劳斯莱斯对于
宾利品牌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汽缸盖上的“Bentley”字样逐渐被“Rolls-Royce”所取代,而这一点在1977年作为替代车型问世的T2上有着更加明显的体现。因为在T2的仪表板上所刻画的图标不是属于宾利的“B”字标,而是属于劳斯莱斯的RR标。与同期的银影II一样,T2配备了橡胶材质的前保险杠以及齿轮齿条转向系统。T2是劳斯莱斯少数没有计划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也几乎未在此基础上进行过任何宣传,但依然有少量T2流入美国市场。截至1980年停产,T2仅生产558辆,而长轴版T2更是只有10辆。
1966年,车身制造商James Young基于
劳斯莱斯银影和宾利T系列打造了一款双门轿跑车,但是该车型产量极低,其中劳斯莱斯版本仅生产了35辆,而宾利版本仅生产了15辆。
1966年,劳斯莱斯旗下车身部门Mulliner Park Ward基于银影和宾利T打造了一款双门轿跑车,并命名为MPW Two Door。其后又于1967年推出了敞篷版本。1971年,该车型经改进后更名为“Corniche”(
劳斯莱斯险路)。
1971年,劳斯莱斯对双门产品进行了重新命名,将“Corniche”作为其新名称。车身依然由Mulliner Park Ward制造,但是功率上却比普通的银影车型有了提升。宾利险路的外观与同期的劳斯莱斯险路极其相似,最大的区别依然是前进气隔栅。宾利险路的产量相较于劳斯莱斯版本极其稀少,其中敞篷版本有77辆,而硬顶版只有63辆。1984年险路车型更名为
宾利欧陆(Continental)。
Corniche于1984年更名为
宾利欧陆(Continental),虽然宾利得到了重新命名,但是在工厂内依然与同期的劳斯莱斯险路使用同一种代号。
宾利T型宾尼法利纳轿跑车是一辆由
宾尼法利纳打造的孤品,其外观与后来的Camargue有几分神似,于1968年在巴黎车展上首次亮相,并由经销商H.R. Owen于1969年5月1日交付客户,该车的售价格高达15000英镑,有普通T型售价的两倍之多。此后该车几度易手,外观也经历多次变化,该车距今最近的一次拍卖发生于2009年,以172000美元的价格成交。
卡玛格由意大利设计公司
宾尼法利纳设计,由Mulliner Park Ward制造,于1975年推出,共生产531辆,但其中只有一辆是宾利,其余全部都是
劳斯莱斯卡玛格。卡玛格于1986年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