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华
深圳市特级教师
宾华,深圳市特级教师,主教历史。培养了历史高考状元。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弘扬特级教师精神,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求。“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教育部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育专家,广东省督学,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在《光明日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现担任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书记、校长。
专访
时间:2007年10月1日
2000年毕业一来到惠州工作,我就听说了宾华老师,很厉害的。后来参加过几次省里的会议有幸聆听他的讲座,时而很长的停顿,时而深思,时而连绵不断,但却没有一般人惯用的语气助词,所以直觉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这次很冒昧地请求他接受我的采访,当得知我也是惠州老师(我说“宾老师,您是我们惠州的朋友”),宾华老师二话不说欣然接受,并微笑着跟我回忆起“在惠州一中的三年教学经历,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美好日子。在那三年之中,我写出并发表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专著,培养出了我的第一个历史高考状元学生。想起美丽的西湖和南湖,想起惠州一中校园里的那颗大榕树,心里就很舒服。这次访谈就权当是在离开惠州十年之后,对那三年时光的一次美好回味吧。”
宾老师的微笑一下子去除了我的拘束与先前所有的顾虑,我感觉到这是一位性情中人。跟宾老师聊天,绝对不枯燥,他侃侃而谈,无论是岁月的旧事还是理论性的思索,都会让你感染到他的激情,他对历史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采访过程 历史风云网:宾华老师,您觉得当前课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具体可以如何改进。已经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成就成功在哪里。
宾华:应该说是制约课改的问题。当前制约高中课改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应对高考要求的制约,长期以来高考竞争带来的教学顾虑和针对高考命题要求而形成的相对疆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一些地方和一些教师不敢放开手脚投入课改,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固步自封的教师提供了回避课改的借口和理由。二是教育理念的制约,高中课改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几年了,有的地方、学校、教师并没有认真的去了解,造成在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上课还是照旧复述教材内容,没有新的目标追求和新的教学手段。
这些问题一些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一些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就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而言,改进的出路在于自省、自悟、自觉、自为。有道是“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天助自助者。这几年我在各地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讲座,主讲《课堂教学的要求及操作要求》,探讨和设计这个讲座主要就是针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问题。感到教师驾驭课程改革的自觉,首先应该回归到体悟“什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价值述求是什么”的极点上去。我借用了文喆先生文章中的一个观点:“现代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从这一始点开始,引导教师去探讨课堂教学的价值述求,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有效教学的五个条件,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要求及其理论依据。我做这个讲座的落脚点是探讨进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与具体操作方案,但整个推论的过程,有助于回答你提到的“具体如何改进”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广东教育博客”的一篇文章,或参考岳麓书社发放的高中新课程培训资料包里我作的三个光盘的讲座内容。
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个人觉得有一个主要的突破口,那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在这几年的教师培训讲座中,我一直讲这样一个观点:从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大众实验阶段以来,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就取决于中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而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就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高低。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关系到高中课程改革的成效。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我们看到到2007年为止,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岳麓书社编辑出版的高中必修一《课堂教学设计》一书和广东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案例集>,就可以看作是这一领域的初步探索成果。个人觉得,我在上述讲座中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包含课前系统、课堂系统、课后系统三个子系统的系统工程的看法,以及整合新课程理念与要求而设计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步骤与要求,也对这一新领域作了一些创新性的梳理。
历史风云网:课改进行到2007年,很多老师反应旧的上课模式应该被否定,但新的符合课改精神的理想上课模式是什么样的却很困惑,请问您认为旧的上课模式是什么。应该被否定的是什么。又有哪些可以被保留、应该被保留。理想中的课堂应是怎样的。能否以您听过的印象深刻的课为例略作说明。
宾华:如果说所谓“旧的上课模式”是指过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应该否定的那些上课模式,个人觉得那就是确实存在于我们一些教师教学过程之中的两种常见模式,一种是“复述教材内容”的上课模式,另一种是从高一就开始针对高考知识点就开展强调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的“应对高考考试”的上课模式。这两种上课模式2007年仍有,但并不意味着课改前所有的教师、所有的上课都是这两种,其实早在课改进行以前,就已有一些教师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与学的过程合二为一等等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价值目标,融合到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了。旧课程也没有把人都教成呆子,新课程也不可能把人都化为能人。那种只知道拿着课本、讲稿照着念——“复述教材内容”的上课,那种整堂课都是老师写黑板、学生抄笔记——强调高考考点的“应对高考考试”的上课,教师做的仅仅是要求(甚至是强迫)学生看书的看护(甚至是监督)工作,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对教与学的有效率的“组织与引导”,也没有了课堂教学是意在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价值述求,这是教师应该加以自觉的杜绝和否定的。
新课程并不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有了继承优良传统的自信,但还要有自我扬弃、推陈出新的勇气。理想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方面来说,应该是在继承落实知识要求、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启发与培养,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升华,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来说,应该是一节课结束之后,能够使学生非常清晰地知道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是什么,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理解、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学生乐学、有悟、明理、得法。除了这些因素,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还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人格魅力,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连吸引学生听课的能力都没有,又何来“传道授业解惑”。
这几年听过一些课,总的感觉是新的课程改革已经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述求等等方面的改进。从个人听过的、评过的有限的一些课来看,2006年深圳市红岭中学吴磊老师讲的《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2006年深圳市新洲中学马松涛老师讲的《梦幻超级大国——美国》一课(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讲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获广东省一等奖),2007年深圳市翰林中学李念老师讲的《干旱的宝地》一课(获全国一等奖),体现了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可喜进步。
历史风云网:宾华老师您们深圳市正在使用什么教材。您感觉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缺点不足是什么。
宾华:我市使用的是岳麓版高中教材。我与我市深大附中的连建平老师、罗湖外国语学校的谢承国老师等几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岳麓版高中教材、教参、教学设计、学生练习的编写工作,在此评说这套教材的优点,有些顾虑。简而言之,这套教材对课标内容、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教材体系和教材结构,取材广泛、语言清新,具有相对全面的学材功能。不足之处是个别叙事使用了学术用语,个别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就与几个地方的老师分工通读了全文,力图发现和弥补这些问题。
历史风云网:如果学生问您:老师,我怎样做才能考到高分。——您会如何回答。
宾华:当学生时,我们亲身体验、经历了高考,教书后又整天琢磨怎样帮助学生应对高考,我们就一直在与高考相伴、与高考作对,如今还是2007年时。单就应考、高考而言,我会告诉学生三句话,并经过整个高三一年的复习备考过程引导学生明白这三句话:十分清醒地理解(高考)怎么考,知道(高考)考什么,然后明白该怎么学。简而言之,就是师生都明白了“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学”之后,考试就一定能够拿高分了。
2007年我考大学时,一个晚上只安排复习三节历史教材内容,先通看全文,然后自己设计几个问题把每一节的全部教材内容有机的整合在这几个问题之下,然后把这些问题全部记牢。复习完一节教材后,一定要关上书,把这几个问题下面的所有内容全部在头脑里回忆一遍,能够完整无误地回忆出来,那才是真正的理解、记住的知识,才去复习下一节的内容。83年高考历史考了86分(满分100分),是全县最高分。2007年想来,当时自己那样做,其实只是解决了上述三个环节中的第三个环节——怎么学的问题,而对前两个环节了解不多。2007年的学生应该更幸福,有专业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2007的教师与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更好的办法。
历史风云网:对您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是它们。
宾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问题本身也有些问题,因为人一生之中会读不少的书,而人生境遇不同、心情不同,书对人的影响就不同。
读小学时,读得到的书很少,找到什么、得到什么就读什么。一套<水浒全传>,从头到尾读了两遍,读了之后就整天想当绿林好汉,像“小李广”、“没羽箭”那样练就一手绝活,游走江湖,就是当时我的人生理想。后来读了<红雨>,又种起草药来,想想当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多好。而到读了<红星少年养鱼场>,又把兴趣和热情转到了找一块水塘养鱼上了。你说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不大。又有多大。
这个问题应该分类而且超脱一点来说,对我为人影响最大、吸收养料最多的书是《增广》,最初是上小学时,一个星期天去逛街,看到一个摆地摊的再买几本手工油印的小册子,拿起一翻,感到上面的话说得有理。就找父母要了几分钱买下来了。后来又买了正规出版的<增广全文>。小小的一本<增广>,会让人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大道理。
对我学习历史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人写的一本关于论证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结构,从而解释出中国封建社会才会周而复始地延续二千多年的书(不知道作者名有没有写错,书名已经写不出来了)。当时正在历史系读书,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书中解析历史问题的理论与手法与大学教师上课讲的那些东西全然不同,给我耳目一新、翻然省悟的感觉。原来历史问题可以通过数理推论去解析,历史文章还可以这样去作的。
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余秋雨的早期散文。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抱愧山西><十万进士> 等,让我感到写文章首先要文字流畅优美、立意宽厚高远,更主要的是不作空洞虚无感叹,而应该是写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悟所得,让人与你一起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实,关于书的话语还很多,我2007想重读的是才去世不久的西德尼·谢尔顿的<假如2007来临>,精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我想有闲暇时,去通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历史风云网:您2007订了哪些报刊杂志。这些报刊杂志有哪些地方吸引了您。
宾华:2007订了<文史知识><华夏地理><新华文摘><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南方都市报><教育文摘报>;还有不时购买的<读者>和<意林>。订购这些报刊,主要是想了解文史知识、历史教学动态、社会时势热点,或者时不时地翻看一些言情启智的短小文章。
历史风云网:您平时比较多上哪几个网站。
宾华:平时上网不多,有那么多的事要做,没有多少时间上网去看一些自己并不关心的文章和是是非非。上网时多半都是带着查找信息的目的去的,通过或雅虎搜索自己想要的东西,找到之后就紧接着做该做的事去了。有时,浏览一下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国学网上的东西。
历史风云网:宾老师,2006年您比较满意的收获,取得的成绩是什么。2007年有什么期望 。
宾华:主编了三本书: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本选修教材的教参,还有一本高中新课程复习备考方案必修部分。去了一次西藏高原、两次东北平原。 高中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事需要做,也可以做。2007年,期望完成几篇文章,编一本书。活在创作的状态中,人会更有活力和回归自我。
(责任编辑:周建定)
讲座
高三历史备考讲座 4月21日上午,惠州市2010届高三历史备考专家讲座在我校讲演厅举行。来自深圳市教研室教研员、著名高考专家宾华老师给全市的高三历史教师做了一堂生动精彩的高三历史备考讲座。来自全市各县区的高三历史教师共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专家讲座。
本次活动首先由市教研室教研员张正凯老师做简短的欢迎词,并对宾华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宾华老师在开始讲座时并没有马上进入主题,而是先和大家聊了下自己的经历,特别是从重庆到惠州然后再到深圳的这一过程。一下子拉进了和听讲教师的距离。而后,宾华老师首先分析了深圳一模的相关情况并介绍了深圳市有关学校高三备考的经验。接着从广东高考命题角度,并且通过分析近年来广东高考相关题目,以此来深度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并且指导高三历史教师如何开展现阶段高三备考工作。最后由张正凯老师做了精彩的总结,并且勉励全市高三教师在宾华老师本次讲座的指导下能再接再厉,谱写惠州历史高考新的辉煌。
经历
1987-1994:重庆市大足县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三年班主任工作、五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任历史科组长、学校教工团支部书记。
1994-1997: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二年班主任工作、两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任历史科组长。
1997-2003:深圳中学高中历史教师,二年班主任工作、四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任学校科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3-2009:深圳市教研室高中、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员,课程资源中心主任。
2009-2013: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分管全市中小学教学研究、高考中考工作。
2013-2017: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分管高中教学研究中心、初小幼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德体艺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等部门。参与主持高考中考工作。
2017-2019: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与信息中心主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院长、党支部书记。罗湖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主持罗湖区教育局工作。主持完成罗湖区教科培中心改造成为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主持制定《罗湖区全面落实“课堂革命”指导意见》,建构“罗湖教改”“一体两翼”育人模式改革方案。
2020-: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书记,校长。倡行“事事皆课程,时时有教育”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成就人生梦想的学习家园,跃升世界名校的龙门通道”。
获奖
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中学历史正高级教师。
“国培计划”专家、“十四五”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教育部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育专家”,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先后兼任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与多部中学历史教材、教参编写,多项教科研成果先后荣获深圳市、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9:55
目录
概述
专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