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鲁二稚子
唐代李白诗作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因思念东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诗篇。此诗形同一封家书,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全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神韵飞动。
作品原文
寄东鲁二稚子⑴
在金陵作⑵
吴地桑叶绿⑶,吴蚕已三眠⑷。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⑸?
春事已不及⑹,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⑺。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⑻。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⑼。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⑽。
娇女字平阳⑾,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⑿?
念此失次第⒀,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⒁,因之汶阳川⒂。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东鲁:指兖州任城(今山东济宁),李白曾寓家于此。春秋时此地属鲁国。
⑵金陵:江苏南京旧称。
⑶吴地:指金陵。今江苏一带春秋时属吴国。
⑷三眠:意谓春蚕将老。蚕在吐丝作茧前经过四次蜕皮,蜕皮时不食不动,俗称眠。
⑸龟阴田:龟山北边的田地。龟山,在山东新泰西南。《左传·定公十年》:“齐国归还鲁国龟阴田。”杜预注:“泰山博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⑹春事:春日耕种之事。
⑺酒楼:据《太平广记》卷二〇一载,李白曾在山东寓所建造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⑻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⑼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⑽旋:还,回归。
⑾平阳:许氏所生之女,长大后出嫁不久即去世。此句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⑿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⒀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⒁裂素:撕开白绢,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
⒂之:往,到。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
白话译文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我欲春日耕种已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汉阳之川。
创作背景
据诗题下注“在金陵作”可知,此诗作于金陵(今南京),创作时间当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至九载(750)之间,有人根据诗中“别来向三年”句断为天宝八载(749)所作。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历时十一年。这一时期,他以梁园(今河南开封)、东鲁为中心,广泛地游览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当时他的家人寄居在山东,李白非常想念他们,就在他寓居金陵时写下了这首亲切感人的诗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深情。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
这首诗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瞻的想象。“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犹如运用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诗人情景并茂的奇丽想象,是这首诗神韵飞动、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过去有人说“想象必须是热的”(艾迪生《旁观者》),意思大概是说,艺术想象必须含有炽热的感情。诗中想象儿女的体态、动作、神情、心理活动,都惟妙惟肖。而这一连串生动逼真、情韵盎然的想象,使诗歌充溢着极其炽热的感情。如果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黑格尔语),那么,李白这首充满奇妙想象的作品,是无愧于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名家点评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寄东鲁二子诗,意兴凄惋,读之流涕,风雅之遗意与!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蚕桑儿女入此诗殊不累俗,可想太白高处。谭云:折花倚桃双行树下,写娇女孤儿无情无绪,的的可思。
明代李沂《唐诗援》:宗子发曰:入“桃树”一段,最有波澜情致。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家书语,入诗妙在不直叙,有映带。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得《东山》诗意(“楼东”四句下)。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范抒曰:天下丧乱,骨肉分离,此老杜《咏怀》“入门号啕”以下意也。然彼合此离。彼有哭其死,此则怜其生;彼兼时事,此乃单咏:要皆忧思之正者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是家常寄书语。有情景映带,书愁亦逸。严云:太白善用“吹”字,都在意象之外(“南风”句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1:2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