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田家
唐代高适诗作
《寄宿田家》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写诗人寄宿农家时的所见所感,隐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向往之情。首联写老翁身世;次联写老翁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写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写老翁热情待客;六联描写自然景观;最后两联表明诗人的心迹。全诗多用偶句,对仗自然,风格流畅。
作品原文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⑴,说道平生隐在兹⑵。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⑷。
客来满酌清尊酒⑸,感兴平吟才子诗⑹。
岩际窟中藏鼹鼠⑺,潭边竹里隐鸬鹚⑻。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⑼。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陂(bēi):山坡。
⑵兹:此地。
⑶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⑷茅茨(cí):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⑸尊:同“樽”,盛酒的容器。
⑹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⑺鼹(yǎn)鼠:田鼠。
⑻鸬鹚(lú cí):水禽,即鱼鹰,俗称水老鸦。
⑼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⑽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白话译文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他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时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辨认道路。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高适先在蜀地担任彭州刺史,后又改任蜀州刺史。由于忙于政务,高适在蜀中创作的诗并不多,这首便是当年他在某位田家老翁家里留宿时所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寄宿田家》写诗人寄宿农家、与田家老翁饮酒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农人闲静惬意的生活以及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写老翁身世,“平生”二字说明他隐居此地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只是看到漫山遍野的绿色才知道春天又来了。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才子诗”字面看,这位老翁可能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诗人的心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家欢乐图。在高适的笔下,此处的田家就好像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农家田家老翁不记日月,生活自由自在,田园风光秀美迷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位田家老翁的形象有如闲云野鹤一般,悠然自得。这些场景让诗人对田园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向往。然而诗人却不能留恋于此,天亮之后他还是要与老翁告别,重新踏上仕途。由此可见诗人既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终究还是选择了仕途。
在诗中,诗人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抒写逼真实在。全诗语言简练,并有许多偶句,对仗自然,虽然作为一首七言排律,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整体上呈现出流畅的风格。
名家点评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高适诗云‘林稀落日行人少,醉后无心快路歧’,老杜有‘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词简意工,孰臻其妙,学造语者宜知之。”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见。如李白 《别山僧》、高适《寄宿田家》等作,虽联对精密,而律调未纯,终是古诗体段。”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即‘寒尽不知年’之意,此却浑古(‘鬓白未曾’句下)。俗语自可(‘牛壮日耕’句下)。蒋仲舒曰:‘浅浅说胜浑浑说,百尔所思,不如一言。’”
明代周珽:“好幅田家乐图。”(《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代邢昉:“顾云:‘语带烟霞,此足当之矣。’”(《唐风定》)
清代赵熙:“精炼(‘山青每到’句下)。千钧之力,而从容自在(末句下)。”(《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5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