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须国
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古城村景点
密须国(前?——前1057年)
密须氏
密须国,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所建。
从姓氏起源看,黄帝姬姓部落原来包括二十五个氏族,后来发展成为十四个部落,除两个部落保持姬姓,又出现了十一个新姓,姞姓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姞姓一部分在山西境内,即后来的南燕,另一部分即密须氏,他们在迁徙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后,历经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夏、商,经一千六百多年,开山辟水,依原始的狩猎及农业经济,生养繁衍,由弱到强,至迟在商朝时,已成为泾水流域强盛一时的奴隶制方国。
前1046年,被周文王灭国的姞姓后裔,开始以国名为姓,改称密姓。
国名典故
密须国以附近的密山而得名。密山又称吴山,它是东西蜿蜒数百里的千山山脉东段临达溪河的一个小山头。密须国的都邑在密城(今灵台县百里镇),这里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面积一百多亩,北面临河岸汉唐古城墙遗址尚存。
台地之南有一块十数亩大的高台,相传是密须国当年的宫城遗址,至今,还有一颗唐代的古槐枝繁叶茂地生长在台地边缘。那时,密须国境内气候湿润,丘陵山区林木茂盛,河谷平地已经垦种农作物,谷子是当时主要农作物品种,人们已有了修窖储备粮食的观念。
历史兴衰
黄帝后裔
密须氏,黄帝姬姓部落,后来发展成为十四个部落,姬姓又衍生十一个姓氏,姞姓是其一。
姞姓一部分在山西境内,即后来的南燕
另一部分即密须氏,在迁徙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后,繁衍生息。前1046年,被周文王灭国的姞姓后裔,开始以国名为姓,改称密姓。
商朝属国
商武丁王时期,密须氏被赐封为诸侯国。在商朝,约公元前1500年前后,密须国已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商王的诸侯国,代表殷商号令周围虢、虞、芮、卢、共、阮等方国或部落;密须王被誉为天下之明君。
殷商末年,泾水流域出现诸多氏族小国,有共国、阮国、彭国、密须国。其中以密须国最强,修建了密须城(故城在今灵台县百里溪)。
殷商末年,密须国为向外扩展,密须国与崇国联合,攻打周的属国阮、共(皆在今甘肃泾川附近)。
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为了伐商,剪除自己的敌对势力,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和以吊民伐罪名为由,整军誓师出征,一举攻灭密须国,并将密人迁于程邑(今陕西咸阳附近)。被灭国的姞姓后裔,开始以国名为姓,改称密姓。
西周分封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
又历经周成王(约前1042年—约前1021年)、周康工(前1020年—前996年)、周昭王(约前995年—约前977年)、周穆王(前976年—约前922年)后,为周共王(前922年—前900年)所灭。
周共王时期,密国的国君叫康公。一天,周共王巡游来到密国,康公携自己三位美貌绝伦的妻子陪共王游玩。周共王认为密康公拥有三个女人以此来炫耀,却不知进贡,以小见大,其忠心程度令人担忧,遂灭密国。
《国学·史部——密康公母》:
密康公之母,姓隗氏。周共王游于泾上,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女三为粲。……夫粲美之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康公不献,王灭密。君子谓密母为能识微。……
颂曰:密康之母,先识盛衰,非刺康公,受粲不归,公行下众,物满则损,俾献不听,密果灭殒。
再迁河南
西部姬姓密国重又迁都到今河南新密市境内,,古城邑在大隗镇。春秋时,密国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历史遗址
百里古城位于距离县治西50华里的百里镇。这里不仅是五羊大夫百里奚的封邑,更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也出土于此。
至今在百里还可以看到密国故城遗址和密康公墓,密康公遇难的泥沼也被当地的人命名为“烂牛湾”。
当年密国的古城墙依然依稀可见,数千年前的古河床护佑左右十分壮观。
唐代时,康王李元谅曾在河的北岸驻城防吐蕃侵扰,时称百里城或百城。
秦始皇时,这里曾置阴密县,延续千年左右,因此百里古城又称为密城。
故城遗址
位于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有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是灵台最早的部落方国密须国的所在地。
烂牛湾
密康公遇难的泥沼,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东2里许,也被当地的人命名为“烂牛湾”。
密康公墓
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康公墓。
文化遗存
草脉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11.7米×5.8米的长方形谷窖,窖底至今仍然遗存0.8米原有碳化谷粒。密须人的生活用具已比较丰富,在百里蒋家咀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精美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大量半地穴住室中有猪、狗等动物骨骼。密须人掌握了很高超的制鼓技术,已经有了原始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周文王伐密后,密须国制造的鼓及其他乐器曾被运回周人的临时都邑丰京。
文献典籍
卜辞中商人惯称密须国为“须”或连称“密须”,周人称“密”或连称“密须”。
《诗经·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周祜,以对天下”
《诗经·笃公刘》中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史记·周本纪》中说:“明年,伐密须。”《左传》昭公十五年条下注释说:“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
《元和郡县志》记载灵台县:“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
《舆地广记》记灵台县沿革:“商时密须国之地。”
资治通鉴外纪》有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须”,“西伯伐邗,问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须氏疑于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
《烈女传·仁智·密康公母》
密康公之母,姓隗氏。周共王游于泾上,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康公不献,王灭密。君子谓密母为能识微。
诗云:“无已大康,职思其忧。”此之谓也。
颂曰:密康之母,先识盛衰,非刺康公,受粲不归,公行下众,物满则损,俾献不听,密果灭殒。
《柳宗元集·卷四十四·非国语上》
非曰:康公之母诚贤耶?则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惧之以数?且以德大而后堪,则纳三女之奔者,德果何如?若曰“勿受之”,则可矣。教子而媚王以女,非正也。左氏以灭密征之,无足取者。
相关故事
为了扫除东进灭纣的后顾之忧,姜尚率领周军,征服西部(今甘肃省)的犬戎,凯旋休整数月之后,为兴周大业,他又请命出征,他向文王请命说:“密须氏族疑我,可兵发泾水先灭密须!”恰在此时,从泾水密须传来惊人的消息:周国商人在密须被打死。周人大怒,纷纷请求文王出兵伐密须国。文王就决定说:“顺从民意,出兵密须!”文王召见南宫适,让他率军再次西征。
南宫适道:“主公,臣原出征,但请任命国师为帅!,国师胸藏锦绣,腹有良谋。前次征伐西戎,淮夷,所用策略,皆为国师所出。在国师面前,我不过是一介武夫罢了!”
文王道:“将军所言极是,朕此次即命国师卦帅,将军为先锋官。”
文王拜姜子牙为西征元帅,南宫适为前将军兼先锋,姜伋为左将军,武吉为右将军。发兵两万,即日出征,于是一支强大的队伍,高举周国战旗,挥动戈矛,在伋战车卷起的滚滚尘烟中,向西进军。才到密须城,发现城内冲出两支军队,一支向西,一支向东,不战而去,向阮国,和共国搬取救兵。姜尚并不追杀,故意放走他们。若阮国和共国派出援军,就有理由攻打阮国和共国。
姜尚设伏打援军——姜尚对姜伋道:“命你率军五千,连夜悄悄西去六十里,在茂林中埋伏,第二天早上,造饭让士兵吃饱,进入埋伏地,全军隐蔽。待到中午,阮国援兵东来,待其军军过一半。你即从林中杀出,断其首尾,消灭阮军。得胜回来记功领奖。
姜尚对武吉道:“今命你率军五千,当夜悄悄北去八十里,在洪河岸边茂林深草处埋伏。第二天早上,让士兵饱食,隐藏。共国援军渡河南来,待其军渡过一半,立即出击,猛袭敌人两翼,多用弓箭,敌军败退时,不追赶,杀退共援军,即立首功。
旭日东升,三军振奋。元帅姜子牙与将军南宫适,率周军抵达密须城东门。
密须国主,在场楼上,望见须发皆白的姜尚,气不打一处来,大骂道:钓徒姜子牙!你兵不守国,为何犯我密须?”
姜尚说:“你杀死西岐商人,该当何罪?”
国主道:“我密须自有粮米,何用岐周远路送来?周国商人自来送死。”
姜尚道:“国主之言差矣!民以食为天,密须百姓缺少粮食,民众食不果腹,你却花天酒地,该当何罪?是文王恩泽八方,派出商人远送粟米,你却派人打伤居民,杀死周国商人。你死有余辜,岂可奢言无罪?”说罢,姜尚用白旄一指东门,高声下令道:“攻城。”三军闻令,个个奋勇当先。恰在此时密须东城门大开,吊桥放下,有人高声喊道:“欢迎姜元帅入城!”原来是缺粮,饥饿的老百姓,杀死守门将领,打开城门,迎周军入城。
密须国主,急忙退到宫中,紧闭宫门,豋墙防守。
姜子牙对南宫将军说:“你率领前军将士,多备弓箭。长箭要束缚上柴草,泼上油。待到日落时,点火放箭,火烧密须宫。”
日暮后,密须国主,坐立不安,忽见宫中起火,奔出大殿,只见烈火熊熊,越烧越旺,这时,一群武士窜上前来,将密须国主捆绑起来道:“你这暴君!平日虐待百姓,今日祸国殃民,应得如此下场!武士开了宫门归降周军。
姜伋带领五千军士,埋伏在西面六十里,将近午时,阮国之兵蜂拥而至,人数将近三千,待他兵过半数,一声令下,号角齐鸣,周军杀出密林举起戈矛,冲断阮军行列,分为两段,剧烈战斗,互有伤亡,不到半个时辰,阮军后队怯战而逃,阮军前队全部被歼。
此战的胜利,扩大了周方势力,提高了文王的声望和号召力,减少了东进的后顾之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9 14:38
目录
概述
密须氏
国名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