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善街初期称太和市,于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七月初八启市,当时太和市主要是个贩卖食物和农具的市集。到了1898年,
英国向
满清租借新界后,大埔区在地理上就成为了整个
新界东的中心,所以港英政府就在太和市设立
理民府,令大埔成为了整个新界东的行政中心,而其后太和市就改称为富善街。
1913年旧
大埔墟火车站落成启用,为旁边的富善街带来大量人流,并且逐渐取代大埔旧墟的地位,成为大埔区最兴盛的地方,到今日依然是大埔区最旺盛的地方之一。
富善街最大的特色是两边的店铺都喜欢把货物放在街道上,不过这会导致富善街的阔度缩减了不少。当时的食物环境卫生署小贩管理队经常在这里执法,导致商店的生意损失不少。2002年至2003年间,富善街的商户发起罢市,签名等行动,逼使食环署不会扫荡阻街的货物,最终食环署向商户妥协,令这个传统得以保留下来。
位于富善街内的
文武庙,与富善街启市的同一日开光,是新界首座受保护的建筑物。初时是七约乡公所的的办事处,后来办事处搬迁,就改为供奉文武二帝,在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
随着香港农业的式微,富善街的盛况已大不如前,即使富善街吸引不少游客参观,但会消费的人始终较少。再加上2004年大埔墟新街市启用,更令商店的生意雪上加霜,现时富善街的店铺空置率是前所未见的,商户现只希望能保持收支平衡。
大埔区议会的“推动本土经济活动小组”,曾提出把富善街改为步行街,并进行美化工程,重铺路面,加建檐篷,希望藉此发展旅游业,但至今仍未有任何的改革,因为要等待其它配套工程完成后,才能开展富善街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