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
杭州湾水系钱塘江中游河段
富春江,杭州湾水系钱塘江中游河段,为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西湖区东江嘴(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因在秦朝归属富春县而得名。其中桐庐县境分水江口以上河段又称桐江。依次穿越杭州市内的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和萧山区(西湖区),长102公里,区间流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2‰。富春江在富春江水库以下开始受潮沙影响。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富春江,属钱塘江中游干流段。南起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兰江口,北至杭州市西湖区浦阳江口东江嘴(萧山区闻家堰),河段长度102公里(一说68公里),区间流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2‰。
从梅城向东北流经乌石滩进入七里泷峡谷,至芦茨埠流出峡谷(峡口建富春江水库大坝后,水库回水可上溯至兰溪县城附近)。在桐庐县城北左纳分水江后向下游左纳渌渚江、新桥江(苋浦),右纳大源溪、壶源江,至东江嘴以下称钱塘江,进入钱塘江河口区的过渡段(又称河口段)。钱塘江北源新安江源头至此总长461公里,集水面积38317.6平方公里。
河道特征
富春江上游梅城至桐庐间河段为七里泷峡谷,又称桐江,现为富春江水电站库区,两岸高山,中流碧水,风景绝佳,著名的严子陵钓台即在库区左岸山崖上。富春江出七里泷富春江水库后,开始受潮汐影响,河宽400~700米;至桐庐,左纳分水江;至窄溪镇,左纳绿渚江;两岸地形起伏,至场口镇始有较大平地,至富阳附近河道弯曲,河宽500~900米;富阳以下,水流分叉,河中多沙洲,以铜钱沙为最大,河岸及沙洲有此涨彼坍情况;再向下至浦阳江口,河道受潮汐影响大,河宽450~1200米。
水文特征
水位
富春江芦茨埠水文站,集水面积31645平方公里。建富春江电站水库前,据1932~1941、1947~1968数据,历年最高水位22.58米,发生在1955.6.22,历年最低水位6.54米,发生在1947年8月21日,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差16.04米。建库后历年最高水位23.91米,发生在1961年6月12日,上游富春江电站围堰倒塌,发生23.9米特高水位。
径流
径流的年内分配:梅城以上地区3~6月(或4~7月)为丰水期,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55%~60%,梅城以下地区及曹娥江丰水期水量占全年40%~45%,8~9月份高温少雨,水量占全年15%~20%。新安江等大型和大批中、小型水库的调节,大大改变了径流量的年内天然分配。富春江芦茨埠站的径流量在新安江建库前、后,有很大的改变:丰水年4~7月下泄水量,建库前占全年77%,建库后改变为48%;平水年4~7月下泄水量,建库前占全年61.5%,建库后改变为38.4%;枯水年3~6月下泄水量,建库前占全年83%,建库后改变为56%。通过水库调节,汛期(3~7月)下泄水量大幅度减少,枯水季节的下泄径流量明显增大,分配趋向均匀。
洪水
建德梅城以上地区的大洪水主要是梅雨所造成,梅季,流域受静止锋控制,暴雨多发生在6月下旬,常发生连续数天的大暴雨,其分布范围广,一次暴雨量在2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可达4~5万平方公里,历时一般3~5天。21世纪中以1955年6月18日至22日的洪水最大,暴雨中心在衢江、兰江、新安江。淳安横沿站24小时最大暴雨量346.3毫米(6月18日),芦茨埠以下雨量较小。本次暴雨区雨量在400~600毫米间,200毫米以上暴雨区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衢江、兰江、新安江、富春江均发生特大洪水。
富春江芦茨埠站2900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洪水有1901年6月20日的26500立方米/秒,1942年6月21日的23200立方米/秒。
输沙量
潮汐
富春江在富春江水库以下属感潮河段。开始受潮沙影响。外海潮波由口外从东南向西北传入杭州湾后,受喇叭形岸线影响,急剧变形,高潮位抬高,低潮位降低,潮差增大,又受柯氏力和几股潮波交汇的影响,北岸潮差大于南岸。钱塘江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一天中出现2次高潮2次低潮,其相邻高潮位或低潮位不等)。
桐庐站,1959年~2001年统计,高潮位15.27米(1997年7月1日),平均6.86米;低潮位3.98米(1999年12月20日),平均6.39米;涨潮平均历时2:33,落潮平均历时9:41;历年最大潮差2.40米,平均潮差0.46米。
窄溪站,1951年~2001年统计,高潮位13.39米(1997年7月11日),平均6.58米;低潮位3.80米(1999年12月20日),平均6.11米;涨潮平均历时2:09,落潮平均历时10:06;历年最大潮差2.61米,平均潮差0.47米。
富阳站,1957年~2001年统计,高潮位10.19米(1997年7月11日),平均6.38米;低潮位3.64米(1989年8月14日),平均5.92米;涨潮平均历时2:12,落潮平均历时10:09;历年最大潮差2.77米,平均潮差0.47米。
主要支流
兰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青芝埭尖北坡,海拔810米。源头溪流名龙田溪,东南流进入浙江省开化县境名马金溪。马金溪上游河宽20~50米,平均坡降18‰;开化以下河宽60~120米,平均坡降1‰。马金溪南流至华埠附近右汇池淮溪、龙山溪后称常山港,再左纳入马尪溪,东南流经常山县城。常山港河宽80~120米,坡降0.8‰~0.5‰。常山港东流至衢州市汪村以下右汇江山港后称衢江。衢江古名瀫水,又称信安江。衢江河宽150~300米,平均坡降0.5‰,衢江过衢州后东流,右纳乌溪江,左纳铜山源;经龙游右纳灵山港;至兰溪市右汇金华江后称兰江。兰江自兰溪市折而北流,河宽达250~350米,平均坡降0.3‰,水深流缓,并已进入富春江水库库区,在库区左岸梅城附近与北源新安江汇合。从源头至梅城河长303公里,流域面积19468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6‰。
分水江,发源于安徽省山云岭金塚,河长164公里,流域面积3444平方公里。自河源东北流,入浙江临安区境,经华光潭,折东南流至假山头以上称巨溪,东流至昌化称昌化溪,东南流至河桥右纳蒲村及赤石来水,流至紫溪下左汇天目溪(又称淳溪)后称分水江(亦称天目溪),流至印渚右纳百岁坊来水,流至分水后右纳百江来水,流经毕浦至旧县,东流至桐庐县城桐君山汇入富春江。分水江总落差965米,平均坡降5.9‰。分水江主要支流有天目溪、前溪、后溪等,其中以天目溪为最大。天目溪纵贯临安区中部,河长58公里,流域面积762平方公里。发源于天目山桐坑岗,西南流经于潜镇,至紫溪从左岸汇入分水江。
渌渚江,发源于临安区境张村坞,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747平方公里。东南流经富阳区万市称葛溪,流经岩石岭水库,续东南流至新登镇,左纳松溪后称绿渚江,南流经渌渚镇,东南流至窄溪镇对岸汇入富春江。渌渚江总落差195米,平均坡降3.1‰。
壶源江,发源于浦江县境高塘,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761平方公里。北折东流经杭口坪折北流至下毛店,过桐庐、诸暨县境入富阳,北流经湖源至场口镇,河分二支,一支北流至青江口,一支西南流至上村,均从右岸汇入富春江。壶源江总落差676米,平均坡降6.6‰。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西部岭脚,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东流经花桥入通济桥水库,再东流经浦江县城至黄宅折东北流至白马桥入安华水库,在诸暨安华镇右纳大陈江,续东北流至盛家,右纳开化江,北流经诸暨县城,至下游1.5公里处的茅渚埠分为东西两江。主流西江西北流至石家(祝桥),左汇五泄溪,折北流经姚公埠,经江西湖上蔡至湄池与东江合流。东江自茅渚埠分流后至上沙滩会高湖斗门江,北流至大顾家,右纳枫桥江,经三江口至湄池,与西江会合。东、西江会合后,北流经萧山市尖山镇,左汇凰桐江,经临浦镇,出碛堰山,西北流至义桥,左纳永兴河,至闻堰小砾山,从右岸汇入钱塘江。历史上,浦阳江曾经由临浦、麻溪经绍兴钱清,至三江入海。浦阳江在通济桥水库以上河段山高谷窄,水流湍急:安华至诸暨河道弯曲,诸暨附近昔日湖泊众多,原可滞蓄山洪,后来相继垦殖,使诸暨至湄池一带湖畈常受洪涝威胁。湄池至孔家埠河宽100~200米。浦阳江总落差446米,平均坡降3.0‰。浦阳江支流右有大陈江、开化江、枫桥江,左有五泄溪、凰桐江,洲口溪等,以开化江最大,五泄溪、枫桥江次之。
三都溪,富春江支流。位于建德市东部,发源于姚村何家居,向西流,称后源溪,在三都附近与前源溪汇合后称三都溪。河长24.0公里,比降17‰,流域面积173.5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富春江水库。属山溪性河流。支流前源溪,发源于三都镇寿峰村,在三都村与后源溪汇合成三都溪,汇入富春江。
胥溪,位于建德市东北部,河长44.2公里,比降12.2‰,流域面积194.8平方公里,从左岸汇入富春江水库。属山溪性河流。
芦茨溪,俗称大源,雅名白云源、白云溪。位于桐庐县南部,河长24.3公里,比降29.8‰,流域面积156.3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富春江水库。属山溪性河流。
清渚溪,一名清渚江、清渚港,发源于桐庐县西南部,河长43.5公里,比降12.9‰,流域面积221.6平方公里,从左岸汇入富春江。属山溪性河流。
大源溪(桐庐),位于桐庐县东北部,发源于城岩顶北坡,经三源入凤川纳小源溪入石阜,至下梅山入窄溪,复入凤川。旧时有2道出江口,一个在张家溪口,一个在舒弯埠,1978年开凿新河道改于窄溪棠川村西右岸注入富春江,河长30.5公里,比降20.8‰,流域面积146.7平方公里,从汇入富春江。属山溪性河流。
苋浦(江)(新桥江),又名关浦,上游分两支。一支新桥江发源于富阳区新义乡与余杭区交界的洞岭坞,河长24.3公里,比降10.7‰,流域面积206.4平方公里;另一支清云浦发源于富阳区春建乡尖山坞,河长21.8公里,比降11‰,流域面积101.3平方公里。历史上新桥江在下园抄汇青云浦后称苋浦,从左岸汇入富春江。1950年8月,在苋浦右江道建七孔闸(大浦闸),江水通过七孔闸人富春江;1963年10月在克蒲左江道建五孔闸(克浦闸),原七孔闸基本处于闭合状,江水通过五孔闸入富春江。1966年新开南渠,1968年起青云浦水汇入南渠,由鹿山出口入富春江;1970年北渠开始建设,1975年完成渠道主体工程后,新桥江上游(新义、周公坞、坑西、受降)来水引人北渠,经花坞入富春江,下游高桥之水由克浦闸入富春江,2003年新大浦闸建成后,改经新大浦闸入富春江。苋浦是春江八景之——“苋浦归帆”、“恩波夜雨”所在地。
大源溪(富阳),位于富阳区东部,河长27.5公里,比降18.8‰,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从右岸汇入富春江。大源溪是富春江南岸支流,发源于富阳大源镇怕行岭,在灵桥镇的王家宕村汇入富春江,主流长度25公里,流域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河道底宽度20到50米。
治理开发
水力发电
富春江水力发电站,位于七里泷峡谷出口处,距杭州市110公里。拦河大坝以上集水面积31829平方公里,占钱塘江流域面积的57.3%。枢纽兼有航运、灌溉、水产养殖、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民国35年(1946),浙江省建设厅制订《浙江省水利事业实施方案》,将开发利用富春江水力资源列为首要项目。1956~1958年,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院会同浙江省水利厅调查研究富春江水力发电工程的技术经济问题,并编写成《七里泷水力发电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要点报告经初审修改,并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省人委)批准后,于1958年8月动工,勘测设计工作和施工同步进行。1962年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停工缓建,并改为中央审批项目,继续进行勘测设计工作。1965年9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和水利电力部批准复工续建。1968年12月13日大坝截流,水库蓄水。同月25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7年4月15日最后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富春江水电站除发电外,枢纽兼有航运、防洪、水产养殖、灌溉、城市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自1969年第一台机组投产,至1989年共发电155.59亿千瓦时,收入9.62亿元,扣除成本1.51亿元,净收入8.11亿元,为电站造价的3.34倍。自1977年5台机组全部投产至1989年的13年,平均年发电量8.02亿千瓦时。
富阳区于1955年12月建成胥口水力发电站(简称水电站),装机12千瓦;翌年场口水电站和常安水电站投产,分别装机24和29千瓦。1957年,临安区昌化水电站竣工,装机100千瓦。此后,小水电站在各地不断发展。迄1989年,富春江水系各县、市建成小型(包括微型)水电站169座,共装机300台,计5.203万千瓦。
装机500千瓦以上的电站计27座,总装机2.576万千瓦。其中位于分水江上游昌北溪的临安区鱼跳乡,依靠自己的力量,1981年12月建成引水式鱼跳水电站,引水口以上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沿山开渠,集中落差207米,设计流量1.65立方米/秒,安装3台各800千瓦机组,总装机2400千瓦,年发电量710万千瓦时。其规模和效益居富春江流域乡(镇)办水电站首位。
临安区西乐小水电站,位于分水江干流上,集水面积2300平方公里,1968年7月在该处建成西乐水轮泵站。拦河坝坝高2.5米,安装6台60型和两台40型水轮泵,扬程分别为15米、4米。共灌田2500亩,是富春江上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水轮泵站。1979年改建为西乐水电站,安装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5台,总装机1000千瓦,设计流量57.5立方米/秒。1981年投产,年发电量288.5万千瓦时。
1982年,桐庐县合村乡在分水江支流后溪小支流瑶溪上建浆砌块石拦河坝,高10米,拦截上游集水面积83.5平方公里来水,沿山开渠4.45公里至该乡琅玕村北,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集中水头73.5米,建成合村电站,安装3台400千瓦机组,总装机1200千瓦,年发电量311万千瓦时。
水库灌溉
至1990年代,富春江水系已建成以灌溉为主,或兼及灌溉的大、中型和水(一)型水库共40座,灌田23.07万亩。
建国以来,共建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1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6878万立方米,实灌田8.58万亩。
肖岭水库,位于桐庐县凤川乡肖岭村富春江右岸支流大源溪上,距县城15公里。集水面积107.59平方公里。采用粘土心墙砂壳坝,高34.85米。坝顶高程133.85米,长225米,宽6米。总库容147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30.2米;正常蓄水位125.0米,蓄水量1005万立方米。1987年3月溢洪道加高后,正常库容增加到1265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27.60米。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水产养殖。1958年8月动工,是富春江流域兴建最早的中型水库之一。1960年1月堵口,8月开始蓄水受益,1961年大坝达到设计高程,次年完成干砌石护坡,1963年大坝竣工。1981年,列为病库。1982年,防渗堵漏处理。隧洞出口处建成坝下电站,发电尾水入灌溉总渠。总渠于1960年动工,1963年4月通水受益。渠长3.27公里,设计流量4.2立方米/秒,沿程直接灌田3300亩。以下接二级水电站,发电尾水入东干渠。东干渠与总渠同时动工,长11.12公里,流量2.5立方米/秒,灌田1.86万亩。西干渠自二级水电站前池分水,渠长8.49公里,流量1.2立方米/秒,灌田9100亩。1986年,东、西干渠全渠均用混凝土衬砌。3年完工。实灌凤川等5个乡镇农田3.1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86万亩。1975~1979年,下游江滩造田2200亩,开发黄土丘陵1500亩,均由肖岭水库供水。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库上游大源、小源、凤源等溪洪水,保护大源溪下游凤川乡沿江23个村1.5万亩农田和1.5万人口。但库容较小,还不能有效控制洪水。水库养鱼面积800亩,1986年捕鱼25吨。
岩石岭水库,位于富阳区新登镇西北13公里的胥口乡葛溪上。集水面积329平方公里。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水产养殖。坝高30.7米,采用细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坝。于1970年动工,1978年建成蓄水。1983年6月至1984年11月,进行大坝加固处理,1988年10月,完成除险加固结合扩建,大坝加高2.8米,坝高达到33.5米,坝顶高程63.5米,长195米,宽5米。中部溢流段长100米。扩建后总库容达到452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61.2米;正常蓄水位56米,蓄水量2133万立方米,死库容41万立方米。总干渠长6.136公里,输水流量16.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4万余亩。上建二级水电站,发电尾水分别进入南、北干渠。南干渠长15.5公里,因资金困难尚未动工;北干渠8.2公里,已部分通水受益。总渠于1983年经全面加固和防渗处理,实灌田1.1万亩,同时为提水灌区1万余亩提供水源。灌渠共投资247.84万元。水库防洪保护面积2万亩和5万余人;养鱼水面2600亩,年产鱼约40吨。
英公水库,位于临安区凌口乡分水江支流天目溪小支流虞溪上,距於潜镇10公里。集水面积81.3平方公里。1976年10月动工,主体工程1981年8月完成,水库总库容352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153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工程。设计灌溉农田2.8万亩,实灌1.2万亩。防洪保护面积1万亩,运用中要求20年一遇洪水不泄洪。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发电输水洞设在第三坝段,圆型,内径2.0米,长39米。进口安装平板钢闸门,设计流量4.5立方米/秒。以下分建3级水电站,总装机1500千瓦。灌溉放水洞设在第二坝段交通廊道的顶部,长43米,圆形,内径0.6米。主体工程共投工193.9万工。工程投资738.6万元,工程造价567.1万元。
罗村水库,位于建德市胥溪(又称乾潭溪)上游的罗村。集水面积44.7平方公里。采用堆石坝。迎水面设厚0.3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渗面板。坝高57.6米,坝顶长208.6米,总库容218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70.5米;正常蓄水量1950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水产养殖及供水。1979年1月动工,1980年11月停建,1984年复工,1990年完成全部枢纽工程,开始试蓄水,1993年正式蓄水。坝下规划共建3级水电站,第二级水电站于1985年建成投产。坝下电站尾水入灌溉干渠,干渠布局和梯级水电站结合,灌溉罗村、下包、芝峰3乡和乾潭镇农田2.81万亩,同时保证下游村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原提水灌区已改为自流灌溉。
到1985年,富春江水系各支流上已建成小(一)型水库35座。
据不完全统计,各支流上已建成小(二)型和以下水库、山塘约4000余座,蓄水量约6000万立方米,灌田近12万亩,其中安徽省绩溪有小(二)型水库2座,蓄水25万立方米,灌田1000亩。
堰坝
富春江各支流上,历来多采用竹笼装卵石,以木桩固定成堰,引水灌田。其中以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的长林堰为最早。该堰位于分水镇西门外天英村南分水江支流前溪上,堰长40丈余,宽3丈。虽多次水毁,修复后,灌田550亩。据1989年不完全统计,富春江水系各支流共有堰坝3000余条。
此外,桐庐大源溪上,利用地下暗涵引水的窄溪地下水库,1976年11月动工,次年11月建成。堰长115米,高0.7米,集水面积180平方公里。拦截河床挖6米深槽,筑粘土防渗墙,并在防渗墙上游侧建宽2.4米、高1.8米的暗涵,截引出地下水,穿过长80米的隧洞,再经过1070米的输水渠,集中水头8米,1980年建成金竹坞低水头水电站,装机两台共250千瓦。尾水入富春江灌溉南渠,补充窄溪以下南渠水源。
堤防
唐登封元年(696),富阳区令李浚筑春江堤,自苋浦至观山长300余丈。明正统四年(1439),富阳区知县吴堂重修,叠石以捍水患,民感其德,称“吴公堤”。后坍毁,清代重建,保护完好。此外,富春江及各支流两岸,历史上为保护城镇、农田,在部分地段亦筑堤防洪,个别用砌石护堤,但规模小,防洪标准低。
建国后,大规模整修加固堤防。1950~1970年代,结合溪江治理,新建大量堤防。建德、桐庐、富阳共有堤防133条,总长470公里,保护农田27.07万亩。其中,建德7条,长55.66公里,保护农田8500亩;桐庐100条,长184.59公里,保护农田7.41万亩;富阳26条,长229.84公里,保护农田18.81万亩。一般能挡御5~20年一遇洪水。皇天畈防洪堤和春江堤,工程量最大,受益面最广。建德市在1960年代富春江水力发电站复工后,为保护梅城和减少农田淹没损失,兴建规模宏大、防洪标准高的梅城和库区农田防护工程。
江道治理
1950年代起,建德、桐庐、临安、富阳等县通过裁弯、疏浚,整治部分支流,顺畅水流;兴建引水堰坝.平缓水势:结合溪滩造地,固定江道,按统一规划新筑堤防,并砌石保护,防冲止坍。1980年代,全面清理干、支流的人为和自然障碍。
1973~1978年,杭州市西湖区未经上级审批,在富春江汊江上筑东大坝、西大坝和白鸟沙围堤。1978年,杭州市自来水厂计划从周浦引水,新抛一条抗咸坝,长1156米(未按计划完成)。1976~1977年,富阳区筑东洲西坝、东坝,富春江北支水道全被堵死,洪水集中从南支下泄。由于人为设障,影响行洪,1984年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提出调查报告:“富春江原有南北二支,北支泄洪量占富春江总泄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北支堵死,洪水集中南支,过水断面由原来两汊道的11000平方米减少到6000~7000平方米,必然导致上游洪水位抬高,富阳一带的洪涝灾害将加重”。同年6月2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浙防汛(84)第23号文件,要求尽快拆除富春江上堵江坝,恢复原有行洪断面积。1986年1月,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又调查富春江河道堤塘设障情况,提出调查报告。1987年6月1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召开富春江出口段清障协调会议,要求必须恢复到1973年前的行洪断面积:全部拆除东大坝、西大坝、抗咸坝的水上、水下石方,五丰第一、二小围堤;许贤北塘9条丁坝长度超过50米部分坝段也要拆除,并分工落实。1987年9月动工,清除东、西大坝和抗咸坝,1988年9月完成,共清土、石16.42万立方米。许贤北塘丁坝由萧山市负责,1989年6月底完成,共清石1.57万立方米。东洲西坝、东坝到1989年尚未清除。
水产
富春江水域广阔,富春江鲥鱼以肉嫩味美享誉远近。七里泷以下属感潮河段,河宽约300~900米,上纳新安江、兰江来水,区间有众多支流汇集,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水温适宜。浅滩、深潭、河汊与沙滩密布,浮游生物、植物藻类、软体动物等丰富,为鱼类生长、栖息、繁衍提供多种多样条件。富春江集聚降河性鱼类鳗、蟹,溯河性鱼类鲥、鲚,湖泊定居性鱼类鲤、鲫、鳊、鲴,半回游性鱼类青、草、鲢、鳙等众多品种,历来是钱塘江流域主要鱼产地,鱼类品种多达121种,分属34科。其中以鲤科最多,达58种,占总数的47.9%;以富春江鲥鱼最名贵。
民国20年(1931)《富阳区势调查》记载,有渔船500艘,从业渔民1500人,年产鱼约45吨。此后,产量每况愈下,至38年仅19吨。建国后,组织渔业生产合作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1956年捕捞量上升到262吨。1960年代始,由于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的兴建,使鱼类的回游、生存条件受到影响,产量减少,1981年自然捕捞量为58.3吨。鲥鱼产量剧减,尤为引人注目。鲥鱼每年端午节前后,溯钱塘江而上至桐庐县钓鱼台附近水域产卵后,返回大海,来去定时不误。1931年产量约500千克,1957年达7吨,以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后不久的1962年产量最高,达12.58吨。以后逐年下降,至富春江水库建成的1969年,年产700余千克;1985年锐减为5千克;1990年仅捕获1尾,重0.95千克,几近绝迹。
富春江鱼产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新安江水库蓄水后,富春江大坝下游水温降幅达9.2~15.2摄氏度;尤其是富春江大坝建成后,鱼类不能上溯,坝下江段短,又受潮汐影响,鱼苗不能成活;水污染也日趋严重,1971~1983年富春江发生大量死鱼事故37次,1971年仅兰溪农药厂一次排污,死鱼100余吨;春夏两季是鲤、鲫、细鳞斜颌鲴等鱼类产卵季节,经自然孵化成苗,因沿江遍设抽水机埠,造成鱼苗被吸入水泵致死;“依法治渔”贯彻不力,酷渔滥捕,使资源和自然增殖能力日减。
1981~1982年,富阳区在富春江放养鲤、草、鲢、鲫鱼苗240余万尾。1983年7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以(1983)126号文公布《关于繁殖保护开发利用钱塘江水产资源的布告及实施办法》,规定养殖保护区范围内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划定常年禁渔区及季节禁渔区,禁止使用破坏水产资源的渔具和捕鱼方法等。1985~1990年,富阳区在禁渔区江段投放鱼种110余万尾,夏花鱼种100万尾。1983~1990年,共在富春江投放各类鱼种1125万余尾,总重量达352吨。富阳区渔政站1985~1989年抽样调查表明,人工投放鱼种增殖已有成效。1985年,鲤、鲢、鳙、鲫、草5大放养鱼类,人工增殖20.48%,自然增殖79.52%。1989年,人工增殖已上升至49.9%。
1959年,富阳区在富阳镇北毛家畈建鱼种场,占地32亩。次年,在三山鹿山脚富春江畔建立国营富阳鱼种场,占地125亩。主要繁育青、草、鲢、鳙、鲤、鲫、鳊等鱼苗、鱼种。当时鱼苗仍采购自江西。1963年,人工催产白鲢鱼苗成功,当年获白鲢鱼苗100余万尾。1965年后繁育工作一度中断,直至1982年5月再次进行人工繁育白鲢、花鲢。当年5月,自繁、自育白鲢鱼苗310万尾,花鲢鱼苗46.7万尾,白鲫鱼苗50万尾。
从1960年代开始,人工繁育鱼苗的技术有很大提高。产卵池、孵化设施、药物清塘及饲养方法等都有改进,提高了产卵量、孵化率和鱼苗的生长、成活率。
为解决亲鱼长期近亲繁殖,导致苗种自然生长优势严重衰退,1983年富阳区鱼种场开始从外地引进原种亲本,1986年进行苗种提纯复壮。1988年12月从江西瑞昌长江原种场引进鲢、鳙、青、草鱼一龄原种256.5千克,经一年强化培育管理,1989年12月过磅验收,增重达13~40倍。
1987年,推广网箱、稻田育鱼种,均取得成功。
建德市也于1980年在梅城镇东关建鱼种场,面积535亩,其中有鱼种塘133亩,1989年产鱼苗2600万尾,鱼种62万尾。
据清光绪《富阳区志》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在富阳阳陂湖(635亩)潴水养鱼。这是当地人工饲养鱼类的最早记载。
1952年,富阳养鱼面积760亩,产鱼35吨,平均亩产46.05千克。1975年,富阳区水产部门总结池塘养鱼“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1980年,养殖面积增加到3693亩,产成鱼258吨,平均亩产69.8千克。1984年,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建成集中连片规范化鱼塘22个。1990年,池塘养殖面积5185亩,产鱼1007吨,平均亩产194千克;山塘养鱼面积7499亩,产鱼705吨,平均亩产94千克;水库养鱼面积5143亩,产鱼156吨,平均亩产30.3千克。此外,外荡、坑塘和稻田养鱼都取得很好成绩。
富阳区水库养鱼高产典型金竹畈小(一)型水库,养鱼水域面积60亩,1989年采取鱼、畜,网箱,种草、养萍及饲料加工等一系列配套精养,产鱼16.97吨,平均亩产282.9千克。岩石岭水库养鱼水面2600亩,自1980年至1990年11年中,共产鱼860吨,平均年亩产30.07千克。
1980年代初期以来,人工育蚌采珠发展很快,1980年建德市梅城镇水产大队所产珍珠质量被评为全省第一;1989年建德市产珍珠576.5千克。富阳区河蚌育珠自1981年开始,至1990年国营和集体渔场产珍珠341.12千克。
1969年富春江水库形成,水库面积8.4万亩,水位稳定,升降幅度一般在1.5米以内,饵料丰富,适宜于鱼类生长。1969~1973年,水产部门共投放鱼种567.7万多尾,1973年水库鱼产量600吨,比1956年增长2倍多。1974~1979年,水产管理失控,产量下降过半。1981年起,库区建立渔政组织,加强经营管理,鱼产量迅速恢复和提高。据统计,1986年捕鱼1077.1吨,捕蟹89.1吨;1989年捕鱼1833.4吨,为建库前1965年175吨的10.48倍,捕蟹136.3吨。
在库区水产发展过程中,库湾围坝养鱼和网箱养鱼发展较大。1983年开始,建德市在富春江水库水域推广网箱养鱼,1984年有网箱面积10亩,1987年猛增至98亩,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之一,当年产鱼412.8吨,平均亩产4.21吨,最高达38.54吨。创钱塘江流域最高纪录,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道航运
富春江水运历来兴旺发达,但枯水期浅滩碍航,水运受到影响。历史上,主要支流分水江、胥溪、渌渚江、大源溪、壶源江下游部分河段,都可通行木船。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8年(1939)4月军事领导部门命令封锁钱塘江航道。同年冬至次年2月,在桐庐县马浦、窄溪、柴埠、上洋洲、放马洲及浮桥埠6处航道上,拦江打松木桩,用竹笼或木笼盛填石块埋设在木桩间,构筑篾涧泷(又称密涧垄)封锁线,历时半年完成,切断水上交通。抗日战争胜利后,36年决定拆除封锁线,终因工程浩大,经费不足,直到翌年4月,仅炸开一条宽10~20米的航道。1951年两度疏浚后,桐庐至杭州间客运得以恢复,但枯水期仍停航。1956年,配备机械疏浚船只参加清障工作,将航道拓宽至20~30米,水深1.5米,100吨船只已可通行。1984年,再次疏浚,将航道拓宽至50米,通航能力达300吨级;加上有新安江、富春江两水力发电站发电水量的调节,水运条件改善。
杭州到桐庐间,除个别地段,大多达到五级或五级以上航道标准(即枯水期水深大于2.5米,航道宽度大于50米,曲率半径大于500米,可通航300吨船只)。桐庐以上至富春江大坝间14.1公里为感潮河段的末端,沙洲和浅滩密布,其中以漏港滩至唐家洲长2公里一段航道最窄、最浅。富春江水电站拦河大坝建成后,下游围堰清除不彻底,致使这段江道成为碍航的主要地段。枯水期最窄处不足20米,最浅处水深0.3~1.4米。1970年12月,桐庐县成立漏港滩疏浚工程指挥部,组成一支3050人的疏浚队伍,至1972年6月竣工时,浚成长1.8公里,底宽30米,面宽50米,水深2.5米新航道。可常年通行50吨级船只。耗资40余万元。1971~1973年和1977~1978年两次疏浚大坝滩(围堰段),水上部分由漏港滩工程指挥部负责,水下部分由水利电力部第十二工程局负责,共挖掘沙、石近20万立方米,尚有约15万立方米有待浚除。
大坝以上库区内,以梅城为中心,开辟航线9条,有客、货轮和兰溪、白沙、七里泷等地相通,1986年客运量比建库前增长10余倍。
水库建成后,库区航道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河弯、流急、滩险、船行困难的状况,而成为碧波荡漾的平湖,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建德市航运公司,以梅城为中心,已开辟9条航线,往返于兰溪、七里泷、白沙等处;大坝以下桐庐至杭州的航道,因有电站下泄流量的调节,枯水期常可保持300~500立方米/秒的流量,改善了过去枯水期水浅碍航的状况,除局部滩险河段外,可通航300吨级船只。
主要支流分水江,历来水运比较发达,位于上游天目溪的於潜、昌化和中游的分水镇,都是分水江上、中游水上运输货物集散的主要码头。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毁林垦荒,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浅滩密布,水运衰落。民国时期,桐庐、分水两县曾规划治理“洪石洞”、“猪婆石”碍航险段,因经费困难未实施。1953~1954年,因水运需要,组织船民疏浚浅滩,炸除礁石。桐庐县于1966年整治“猪婆石”险段。1969年7月5日分水江发生特大洪水后,航道面目全非,只剩横村埠至桐庐镇9公里航道可通行木船。
人文历史
名胜
七里泷,又名七里滩、七里濑,位于富春江上段建德市乌石滩至桐庐县泷口(今富春江水电站大坝处)间,全长23公里。两岸高山绵延不绝,或绝壁削立,或危石欲堕。江中原滩多流急,行舟难于牵挽,惟视风力为迟速,故旧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谚,又有“小三峡”之誉,“七里扬帆”为严陵八景之一。1968年底富春江水电站大坝截流蓄水后,已成为水库库区,碧波盈盈,水平如镜,客轮游艇往来穿梭,景观已非昔比。乌石滩下游有子胥渡,传为伍子胥逃奔吴国时在此渡江得名,渡口悬崖上刻有“子胥渡”三个醒目大字。泷内及泷附近还有严子陵钓台、葫芦瀑、芦茨湾等景点。七里泷是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桐君山,古名小金山,亦称峨嵋一角,位于桐庐县分水江与富春江汇合口的左岸,山高68米,与桐庐县城隔江相望。传说黄帝时,有一老翁受命与巫彭采药求道,行医济世,在山侧大桐树下结庐栖身,人问其名姓,指桐树下茅庐以示,时人尊称为桐君,山与县亦因此得名。山有桐君祠,建于宋元丰(1078~1085)年间,明、清时重修,今祠为1980年重建,内塑桐君像,壁画“汉药溯源图”,推桐君为中国医药始祖。祠旁有桐君塔,高约20米,七层;并有江天极目阁,内悬当代画家叶浅予《富春山居新图》长卷摹本。山南临江石壁上有摩崖石刻多处,其中以唐大历八年(773)桐庐令独孤勉等的题名石刻为最早。
鹳山,位于富阳区城东,富春江畔,高43米,原名石头山,古钱塘江流经山下入海。三国时孙吴在此建道观,名“观山”。山有石矶直插江心,宛如临江饮水之鹳,故改名鹳山。是唐代始筑春江堤的起点。山顶古有永乐吉祥寺,建于唐大中(847~859)年间,清晨击钟,声闻10里,故称“吉祥晓钟”,为春江八景之一。寺、钟早毁,今在原址建富阳历史文物陈列馆。稍下有春江第一楼。原楼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乱,同治(1864~1874)年间重建,后又毁,现有建筑为1964年所建,翘角飞檐,别具一格。另有“龟川秋月”,亦为春江八景之一。并有澄江亭,附近立有“严子陵垂钓处”碑。山上还有“览胜亭”、“待月桥”、“太液池”、“松筠别墅”及明代城墙等名胜古迹,并建有“双郁亭”以纪念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
江南龙门湾,位于桐庐富春江支流芦茨溪入口处,距县城18公里,是富春江上的一处天然港湾,昔日为鸬鹚捕鱼停泊处,故亦名鸬鹚湾。江南龙门湾风景区背依白云源,面临富春江,西与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两大风景区接攘,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汇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于一身,是富春江山水风景最锦绣地带之一。
古迹
梅城,在新安江、兰江交汇处北岸,因临江一段城堞形似梅花得名。自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置建德市后,即为县治所在,迄今已有1760余年的历史。武周万岁通天时起,历为严州之州、郡、路、府治所。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县治西移白沙,梅城成为建制镇。此后,富春江水电站兴建,又沿江循城筑堤挡水。梅城面江负山,素以山川清绝著称,既有如练似带的江水回绕,又有似屏如障的峰峦环拱。附近有北宋范仲淹的潇洒楼,南宋陆游的听事堂等古迹。城东南的巽、卯两峰分立三江口两岸,各有始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的七级塔,隔江相望,称“双塔凌云”,旧为“严陵八景”之一。
严子陵钓台,又名双台垂钓,位于桐庐县城西南18公里,富春江左岸。临江绝壁有东、西两台,突兀峥嵘,高约100米。相传东台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处,西台为宋亡后爱国志士谢翱哭奠文天祥之地。明时,两台皆建石亭,后废,清乾隆时重建,1960年代又毁,1981年再建。钓台下有严陵祠,始建于唐,宋范仲淹重修,并作《严先生祠堂记》,对严光的高风亮节称颂备至。1968年底,富春江水电站大坝截流蓄水,原祠没入水中,1983年移今址仿原祠重建,祠内塑有严光像。1984年又按原祠前碑林重建碑廊,邀当代书法家按原碑诗词重书、重刻,祠东濒江处还有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1982年所书诗碑一方。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望桥,位于富阳区城西南约1公里富春江左岸金桥乡境,横跨入江小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南巡,“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相传就在桥附近渡江。清光绪《富阳区志·杂志》引《耆旧续闻》云:“所谓狭中者,即今富阳绝江而东,取紫霄宫(在今大源村)路是也。江流至此极狭,去岸才一二百步,水波委蛇,始皇正从此渡……”据载:秦始皇曾登此桥望会稽,因而得名。桥址在今西堤路至磷肥厂的交叉点。建国后,筑堤拆桥,改建水闸,遗址尚存。桥西数十步有秦望桥村。
艺文
自山水诗在1500余年前于富春江诞生,便有无数诗词歌颂其周边美景。超过1000位诗人创作了2000余首富春江赞歌。《富春山居图》曾以富春江实景为蓝本。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6 20:02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