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孙扎齐牛录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历史沿革
靖远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伊犁八大喇嘛庙中建筑较早的一座寺院。
建筑格局
靖远寺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由1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分成前殿、中殿和后殿、巴尔扎庙、关帝庙、娘娘庙与其东西相对。寺院四周筑有高大围墙正南横峙一堵砖雕影壁,两侧各有一小山门,进人山门是一独立小院,东边是巴尔扎庙,内供土地神。大门两侧又有小门,进人正门,两侧是木栏小隔房,立有泥塑守门神像。
庭院内连接各殿房的路面皆为方砖铺设。前殿即四大天王殿内立有《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彩色泥塑。天王殿北,是二重寺院,即中殿一如来佛大殿前院。道中立一尊铁铸狮形大香炉,道路两旁各筑木牌楼一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挂有牛皮大鼓,均有木梯供上楼敲打。钟鼓齐鸣,十里相闻。如来佛大殿是一座单层木牌楼,门匾框内高挂光绪帝亲书御笔“敕建靖远寺”黄绸敕封。殿内正中圆台上塑如来佛神像,端坐莲台,双手合掌,浑身涂金,两侧撰设千姿百态的铜制千佛像,是众喇麻诵经修性之所。该殿稍北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偏殿,东日鼓楼,又称“阎王殿”,里面悬挂已故喇嘛们的画像、壁面彩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西日诸佛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诸菩萨塑像正门面额上谱记着建筑寺庙时捐财献物人名。穿过中殿北门,便是寺院中最为宏伟壮观的三世佛大殿。大殿台基比平地高起约2米,全用砖石拱围,殿宇底层两边用10根彩漆圆木支撑,殿体为八角形双檐楼阁,高约10多米,系砖木石浑然一体。高尖屋脊,琉璃屋顶,楼顶正中竖一根深蓝色木杆,杆尖嵌葫芦形圆球。双层楼阁异角飞檐,每角挂大中小3只铜铃,共24只。大殿一层正中供奉天皇、地皇、神皇泥塑雕像,肺心金制。大殿二层为藏经阁,曾储存有甘珠尔经、阿里亚波罗经、木尔呼穆经、伊兰额尔德尼经等约180卷经文。后普化寺被毁后经文也转移至此,靖远寺遂成为伊犁地区经文荟萃之地。殿后土房为众喇嘛的饮食起居之所。
文物遗存
靖远寺小院正北是寺院正门,门匾上用锡伯、汉文镌刻“靖远寺”3个金色大字,门两侧各有一尊威武雄壮的石雕雄狮。钟楼的铁挂钟上用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锡伯族西迁的悲壮历史,以志纪念;大殿面额上,悬挂着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西贤亲笔篆刻的“万寿无疆”4字牌匾。
历史文化
靖远寺为锡伯人所建。锡伯族原居于黑龙江省阿里河地区,17世纪末被全部编人满洲八旗,并被派往西北巩固边防。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电居伊犁河南岸的锡伯人在驻地(五牛录)兴建了一座喇嘛苏木。光绪十四至十七年(1888~1891年),在正蓝旗七录章京玖才的亲自主持下,仿承德安远庙之造型,融人锡伯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在孙扎齐牛录新城堡内重新修建了今天所见到的靖远寺。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祝愿60年期满后能够返回家园,特将该寺取名为“郭罗克伯一鄂尔和内布勒珠克特痕”,译成汉文为“靖远寺”,取靖边抚远之意,俗称“喇嘛苏木”。靖远即安抚边远地区之意。靖远寺是锡伯族西迁至伊犁后所建的第二座寺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锡伯营总管喀尔满太主持,在左翼镶白旗五牛录佛嘎善兴建靖远寺。嘉庆十二年(1807年),察布查尔大渠修成,锡伯八旗军民由绰尔渠沿岸佛嘎善相继南迁察布查尔大渠两岸筑城定居,故原靖远寺逐渐废弃。光绪十四年(1888年)锡伯族人民又集资重建了今之靖远寺。据说靖远寺建成后,锡伯族曾专门派人赴西藏购回《甘珠尔经》60多卷,从内蒙古购回《阿里亚经》数十卷,现已不存。
文物价值
靖远寺绿树环绕,景色异常秀丽。靖远寺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锡伯族同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西迁锡伯族人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靖远寺正殿高达8米的二层楼建筑,精工细刻,尤为精致,对研究古代锡伯族建筑雕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靖远寺建筑采用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手法,配有彩绘、泥塑,为研究锡伯族西迁后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靖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靖远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镇孙扎齐牛录村。
交通
乘车前往靖远寺:公交车:在察布查尔县城搭乘1路公交车(每天早9:00—11:00,每十分钟一趟),从察布查尔县城开往锡伯民俗风情园,在位于锡伯民俗风情园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8 11: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